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生活

新疆满族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方略研究

2018-07-04 11:21

李敏+王友文

[摘要]新疆满族文化因其无可替代的历史性、民族性、特殊性、地域性和稀缺性,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清代伊犁将军与哈萨克部繁荣了中亚草原贸易,鼓励西域各民族为发展丝绸之路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与新疆满族历史文化的联系。开发利用好新疆满族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推进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疆满族文化的资源禀赋和开发现状,依托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发展新疆满族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可实施三大方略,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疆满族文化开发和发展方略;用系统论方法推进新疆满族文化开发和发展方略;以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促进新疆满族文化开发和发展方略。

[关键词]新疆;满族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36-06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满族的祖先们为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别是清朝政府在统一、保卫、治理和建设新疆的历史过程中,在新疆留下了大量的满族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实现新疆文化兴边的战略目标,笔者在对满族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现状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满族历史文化开发与发展方略。

一、草原丝绸之路与新疆满族历史文化的联系

(一)清代伊犁将军与哈萨克部草原贸易延续了丝绸之路商道

在入主中原前,满族是一个东北“白山黑水”间农牧双全、兼擅渔猎的少数民族,对西域游牧民族生活习俗和诉求比较了解。18世纪中叶,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对哈萨克部实施了平等善待方略,使哈萨克草原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哈萨克各部均产生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强烈愿望。乾隆二十二年(1757)六月,哈萨克汗阿布赉遣使向清政府表示内附,在表文中说:“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①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哈萨克右部向清政府表示归服,进表文曰:“臣愿竭衰驽,奋勉自效,永无二心,倍于左部。”②乾隆二十七(1762),哈萨克小玉兹部也遣使臣至北京请求臣属。清政府对哈萨克三玉兹的主动臣属,十分欢迎,并宣布了对哈萨克的基本政策:“朕为天下共主,中外一体……尔称号为汗,朕即加封,无以过此,或尔因系自称,欲朕赐以封号,已待来奏。朕惟期尔部安居乐业,俾游牧各部仍旧俗,既贡献亦从尔便。” ③自此清政府与哈萨克部众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为清代伊犁将军治理新疆时期草原丝绸之路商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④在管理新疆军政事务的150年间,出任伊犁将军的48人中,有42人为满族将军。清政府和伊犁将军所属八旗部队及满汉军民在与哈萨克草原贸易中采取了公平贸易原则,即“贸易之事不过因输诚内向,俾得懋迁有无,稍资生计……并非籍此以示羁縻,亦非利所其有,而欲贱之以取之也。将来交易之际,不可过于繁苟,更不必过于迁就,但以两得其平为是。”⑤清政府与哈萨克的通商贸易关系确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年即开始了绢马贸易。根据哈萨克人的需要,清政府特意从内地办运了大批绸缎用以交换。在北疆地区与哈萨克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当时的伊犁和塔尔巴合台两地。哈萨克商人每年夏、秋两季,驱赶携带大批牲畜货物到两地贸易,换取丝绸、茶叶、布匹等物品。乾隆三十七年(1772)八月至十月,购进哈萨克马4574匹,牛1078头,羊23434只,按当时交换价格平均计算,三个月的贸易额达银33159两。⑥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中国东、中部地区的丝绸、茶叶和民用物品大量输入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和西域哈萨克民族的牛羊肉和毛皮大量输入中国东部和中原地区,贸易额最大的时候,交易买卖可以达到牛马羊6.4354万头(只),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出口茶叶超过40万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丝织品出口量总计达到6119担。清代伊犁将军主持的八旗部队、地方政府和内地满汉商人与哈萨克开展的草原贸易,使新疆通往中亚地区的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北道)商贸流通一度再现辉煌。

(二)清代伊犁将军鼓励西域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开展了大量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在清代,汉族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清廷平定准噶尔部的过程中,陆续有北平、天津、山西等地的汉族商人随军进入新疆开展商贩贸易。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后,来疆的汉族人最初以驻疆绿营兵和农民为最多,后来大量汉族人移居新疆开展农商活动,逐渐融入到各行各业。为响应伊犁将军“屯垦戍边、粮食自给”的治疆方略,在清政府的组织下,大量汉族民众或入伍来疆参加绿营兵的“军屯”,或自流来疆参加“民屯”垦种,为草原丝绸之路上军队、牧民、商贾提供了较充足的粮食等生活物品。来新疆的汉族人中,有铁匠、木匠、厨师、酿酒师、裁缝等各种能工巧匠和中医师、文化教育者、宗教传播者、曲艺说书艺人等文化人。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迁入天山北路的内地移民约有52250人。⑦新疆的汉族商帮在发展丝绸之路商贸上做出过重大贡献。“赶大营”的津商形成以迪化为中心,遍及新疆各地的规模庞大、财势雄厚的“天津商帮”,成为新疆近代商业发展的奠基者。津商的成功,也引来了全国各地商贾对新疆的投资,形成了按地域划分的汉族“八大商帮”。⑧陕西商帮也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新疆各地从事商品经营,建设会馆,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并将内地的传统文化植入新疆,加强了边疆与内陆文化的融合。⑨

清代维吾尔人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一方面,伊犁将军统辖新疆时期征调南疆6200户懂农业技术的回民(当时称维吾尔为“回民”,蒙古语称“塔兰奇人”,意为“种麦子的人”)到伊犁建立“回屯”发展农业,解决了草原丝绸之路上驻军、农牧民和商人的部分口粮问题。另一方面,喀什噶尔、叶尔羌、乌什等地的维吾尔族商人把南疆和内地的商品贩卖到中亚地区。贸易回人“乃携诸畜、 缎、香牛羊皮、水獭、海龙、猢、羊等皮张,及烟茶、糖果,药味、脂粉、镜篦等物,往各部贸易之人”。⑩前来南疆的中亚商人,可以从维吾尔族商人那里买到内地的茶叶、丝织品、陶器、大黄等货物之外,还可以直接与伊犁将军管辖的部队和地方政府进行丝绸和茶叶贸易,活跃了对外贸易。

清代回族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是:大量回族军民随着向新疆迁移的内地军民到新疆,有的服役戍边,屯田生产;有的经商习教,服务游民,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农民、商人和服务者。特别是陕西回族商人是清代新疆餐饮业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据统计,“到19世纪20年代嘉庆朝末期,加上天山南部这一时期驻防、经商等从事各种活动的回族官兵群众,这时新疆的回族人口应该超过十万人”。11

塔塔尔族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和文化道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塔塔尔人善于交际、通晓多种语言、长于经商。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定后,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设立了贸易区侨民区。许多塔塔尔人,为俄罗斯商人在新疆的商业经营当翻译、会计、推销员、保管员,一部分成为俄罗斯商人的代理人,称为“阿克沙卡尔”,即“商总”。1882年,我国收复伊犁后,塔塔尔人成为中国公民,从事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新疆与俄国、德国之间贩运商品。塔塔尔族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文化教育发展的先导者和促进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塔塔尔族的上层人士先后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五所现代意义的学校,吸收当地各民族孩子上学受教育;塔塔尔族知识分子还到农村、牧区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为清代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新疆满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性

(一)新疆满族文化开发和发展的功能

1.新疆满族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的原本性功能

在清代260多年的历史中,以满族为主的统治者统治着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中国。这一历史事实以及新疆现存的满族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证明了满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同时说明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无论哪个民族曾经居于中国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都是中国内部56个兄弟民族中哪个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当家”的问题,证明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西域边疆区域的管辖,绝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侵略。

2.新疆满族文化发展具有创立民族文化禀赋多元性功能

清代的康乾盛世,也是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治理最完善的历史时期。满族对保卫新疆、建设新疆、治理新疆,维护祖国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清代大量满族官兵和随军满族民众来到新疆,把满族文化带到了新疆各地。特别是清朝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后,在新疆南北疆各地修建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军城(民间俗称“老满城”)。同时还修建了大量的以汉传佛教、道教、喇嘛教文化为特色的庙宇。这些满城和庙宇,不仅是清政府治理新疆的军政地方官府驻地、非伊斯兰宗教传播场所,也是当时满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化中心。加强对新疆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能够使新疆各族人民全面客观地了解满族历史人文,正确对待满族文化,构建新疆和谐的民族关系,对在新疆进一步体现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特点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3.新疆满族文化产业和满族人文旅游业开发具有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功能

因为满族文化在新疆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性、民族性、特殊性、地域性和稀缺性,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通过对新疆满族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会进一步丰富新疆民族文化产业和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内容,促进新疆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不仅能够使满族贫困村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增加旅游景区周边各族群众收入,同时能够改变目前新疆自然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失衡的状态,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新疆满族文化开发与发展的资源禀赋

1.新疆现存大量珍贵的清代满族文物遗址物质文化类文化遗产

第一,有一批清代修建的古城遗址——清代伊犁将军府及“伊犁九城”。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起,历任伊犁将军先后在伊犁河谷建成惠远城、宁远城、绥定城、惠宁城、塔勒奇城、熙春城、广仁城、瞻德城、拱宸城,史称“伊犁九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伊犁将军府设立于惠远古城,惠远古城成为清代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古城中的伊犁将军府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和伊犁河洪水灾害等原因,惠远城古城遭到破坏。1882年,清政府在老城向北7公里处按原貌重建新城至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政府派出最高军政机关管理新疆150年保存完好的古城绝无仅有,可以说以伊犁将军府为核心、以满族文化风格为特色的惠远古城,是新疆满族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南北疆其他地区的满城遗址还有迪化城、巩宁城、靖宁城、靖远城、奇台新城、镇西满城等,它们都曾是清代满族军民的聚居地,是汉文化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集散中心。

第二,有两个满语命名的村庄——“苏拉宫村”。新疆伊宁市潘津乡苏拉宫村,俗称“上苏拉宫村”,伊宁市达达木图乡苏拉宫村,俗称“下苏拉宫村”。 潘津乡苏拉宫村是目前新疆境内满族人聚居最多的村庄。二百多年前,满族西迁来到新疆保护边疆、建设边疆,成为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由于满族人口迅速增加,清政府决定于1809年选择距宁远城(现伊宁市)不远的阿克土拜地方屯田,定名为苏拉宫屯,专门安置满族闲散人员和退休人员屯垦生产,俗称“苏拉”。辛亥革命后,停止对旗人的粮饷供给,这里便成为满族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二百多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屯垦戍边的满族人,同伊犁各族人民长期休戚与共、相互融合,成为世居新疆满族的代表和满文化在伊犁的传承者。伊宁市潘津乡苏拉宫村现有满族居民103户,人口307人,(见表1)是新疆满族人口最集中的一个村庄,村里有一座满族群众捐款修建的“满族文化宫”,乡政府修建的“满族文化风格牌楼”、“苏拉宫满族历史文化陈列馆”。每年满族同胞都举办具有多种形式民族特色的满族“颁金节”庆典活动,成为苏拉宫村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形式,同时也成为潘津乡民族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有两个清代中俄(哈)通商的百年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和巴克图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早在盛唐时期就是丝路北道的一个驿站。1851年签订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规定,尼堪卡(今霍尔果斯口岸)、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巴克图口岸)为中俄商道;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签订后,霍尔果斯成为两国商旅过往的驿站;1920年5月27日,《伊犁临时局部通商条件》的签订,使尼堪卡成为当时新疆最重要的外贸通道;新中国建立后,尼堪卡改称霍尔果斯口岸;1962年后,中苏关系恶化,到1967年停止了进出口贸易;1983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通关,为国家一类口岸;2011年11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封关运营,中哈铁路正式接轨贯通,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成立,霍尔果斯口岸成为中国西部中哈贸易的最大口岸。

巴克图口岸有200多年的通商历史。1851年,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这是塔城巴克图口岸对俄(苏)官方贸易的开端。1920年5月,中国与苏联政府签订《伊宁临时通商协定》,巴克图口岸中苏贸易开始恢复;1931年,巴克图口岸正式恢复通关;1988年9月,经国家批准临时过货过人。1994年3月14日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1995年7月1日正式宣布对第三国开放,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和欧洲最便捷的通道之一,被誉为“中亚商贸走廊”。

第四,有一批清代八旗部队驻守保卫祖国边境的边防哨所——“卡伦”。“卡伦”是清代伊犁将军管辖的满营、锡伯营、蒙古营、索伦营、绿营汉军等边防军守卫祖国边防,抗击外敌侵略、平定疆内叛乱、保证交通安全、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历史遗迹。目前,仅在察布查尔县境内,就有7处卡伦遗址。

第五,现存大量清代重要文物古迹——主要代表有勒铭格登山碑、靖远寺、圣佑庙等。勒铭格登山碑全名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建于清代1760年,位于昭苏县以西60余公里的格登山上。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战绩。此碑被列为新疆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靖远寺位于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奇乡。1888~1893年,锡伯营官兵自发捐款重建了靖远寺,是清代伊犁九大名寺之一,现为新疆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佑庙位于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城西北天山脚下的洪那海河畔,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现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龙宝塔现称红山宝塔,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位于乌鲁木齐市中部的红山之上。西山老君庙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位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山路,是新疆历史上建庙较早、规模最大的清代道教建筑,现为乌鲁木齐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

2.新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历史文化资源

第一,有《满族颁金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7年批准将《满族颁金节》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颁金节,有别于其他单纯的节日,是纪念满族新型共同体产生的纪念日,它具有记载满族的历史发展历程、象征满族民族特质的鲜明特征,它承载的是满族的民俗礼仪文化传统。

第二,现存大量清代满汉历史文化作品。主要有吴蔼宸的《历代西域诗钞》,收录有清代22位满、汉文人写的新疆诗800余首;星汉的《清代西域诗辑注》,收录清代满、汉诗人58人,诗作1111首。清代历任伊犁将军和许多谪戍的朝廷官员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将军府幕僚,还有过往惠远古城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志传和诗词歌赋。这些都是新疆满族文化开发和发展的内涵性软件资源。

三、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新疆满族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方略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疆满族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方略

1.正确处理满族历史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12目前,满族传统文化在新疆已被逐渐的淡忘,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拯救、开发和利用遗存的满族文化,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重大现实问题。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应借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好机遇,鼓励和引导新疆和全国社会科学界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开展“新疆满族与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宣传等工作。使全疆各族群众认识到,传承和创新满族文化,是尊重历史、发展新疆多元文化和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保护新疆满族文化,不是像对待一件古代文物那样把它与周围世界隔绝开来。13而是要做到与时俱进,符合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中发展,但又不能失去新疆满族文化自身传统的特色。

2.坚持对满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开发草原丝绸之路旅游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建立保存和陈列满族文物的公共文化场馆;二是要加强满族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建设。在满族群众中传承和推广满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知识,注重培育一批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新疆满族文化和旅游的科研、演艺人才、满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队伍,为新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三是做好新疆满族文化典籍挖掘和保护、整理工作,坚持在提供文化旅游开发利用中,用市场经济手段保护新疆满族文化。

3.从战略高度创建国家级伊犁河谷满族历史文化旅游基地

由于伊犁河谷是清朝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满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伊犁州要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充分利用凊代历史文化遗产和满族文化资源,全力开发满族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以满族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经济,实现满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体化。高起点创建国家级伊犁河谷满族文化基地,挖掘新疆满族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国际国内游客提供新疆满族人文旅游新的品牌产品。伊宁市要与霍城县联手打造伊犁满族文化牌,实施满族颁金节和苏拉宫村新疆满族历史文化第一村的“一节一村”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方略,以文化旅游促进苏拉宫村自治区级贫困村脱贫致富。

(二)用系统论方法推进新疆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方略

1.满族历史文化与人文旅游融合开发

在中国的历史上,满族人创造的满族文化,为世界文明、中华文明和新疆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要充分利用伊犁河谷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为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产业服务,以满族旅游业开发推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可利用惠远古城,打造成“伊犁将军影视城”,创作具有满族历史文化内涵的《明瑞大将军》、《布彦泰与林则徐》等电视连续剧,将全国观众的目光吸引到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抵御外辱”的沧桑故事上来。伊宁市可以通过举办“中国满族颁金节国际文化旅游节”大型活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增加新亮点。

2.坚持满族民俗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融合开发

要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作为新疆各族群众了解满族的重要途径。截止2011年,新疆满族总人口为26364人,其中最集中的乌鲁木齐市为10555人,伊犁州为5017人,存在人口少(见表2),全疆满族人口是维吾尔人口的0.25%,没有满族自治地方,满族人口过于分散,分布在95个县、市(区),满族同胞心态比较低调。要将受到全世界女性青睐的满族旗袍服饰文化、别具特色的手工艺、特色饮食、秧歌舞蹈等民俗文化,同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回族等各民族民俗文化融合发展,各显特色,增加满族文化旅游业的综合吸引力。在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中,使区内外各族群众和游客了解新疆满族的历史文化,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3.满族文化产业与知识经济融合开发

民族文化产业就是在民族文化的生态结构中,那些可以通过产业化运作而走向市场。14当今开发和发展新疆满族文化产业,就是要使满族文化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走向市场,盘活满族文化资源存量,优化满族文化产品生产要素的组合。通过精心包装,大力促销,提高满族文化在群众文化消费中的比重,把满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汇聚区内力量与区外力量合力融合开发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保护、利用和开发新疆满族文化,一是要依托东北、河北和北京等省区的满族文化组织、文化企业集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二是要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文化、文物部门对伊犁将军府保护、修复和发挥作用高度重视的政策机遇;三是要依托国内满族文化协会、满族联谊会,与国内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双赢效果。

(三)以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促进新疆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方略

1.开发清代伊犁将军文化,为建设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服务

一是要科学界定清代伊犁将军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所谓清代伊犁将军文化,是指在清代伊犁将军统辖新疆期间形成的以屯垦戍边文化为核心,以满汉文化与新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为主要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文化。清代伊犁将军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伊犁将军传记文化、屯垦戍边文化、伊犁九城文化、草原贸易文化、口岸通商文化、满汉文人边塞诗词文化等。二是要充分发挥全国满族文化研究机构的作用,为创建和开发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组织力量加快创作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系列作品,如撰写出版《清代伊犁大将军演义》、《惠远古城风云》等旅游文化丛书,在国内外形成清代伊犁将军研究文化圈,举办清代伊犁将军文化旅游节,使国内外旅游界人人皆知“不到伊犁不知清代新疆史”的新理念。

2.创新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布局设计

一是要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扩大影响,点面结合,拉长战线,丰富内容”的思路实施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二是要以惠远古城新旧两城构建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三是要以伊犁九城遗址作为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范围。四是创建沿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原生态满族民俗风情园”,实现伊犁河沿岸生态环境保护与惠远古城满文化旅游开发融合发展。

3.加快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

一是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是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发展目标是“景点精、内容新、规模大、服务全、留住人”五个方面。二是要争取将惠远古城新城区纳入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计划。三是要对惠远古城老城实施“文物与旅游”融合互动的开发模式。在共建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中,把伊犁国际旅游谷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形成新的文化业态和旅游产业的独特风貌。

[注  释]

①②《清高宗实录》卷543。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卷 41。

④阿拉腾奥其尔、闫芳:《清代新疆军府制官职传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550。

⑥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26~271页、第445~450页。

⑦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1页。

⑧贾秀慧:《1840年前后的新疆商帮》,《新疆经济报》,2013年6月28日。

⑨李刚、袁娜:《论清代陕西商人在新疆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⑩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11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第1 版。

13金吾仑:《中华传统文化之时代发展》,《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第1期。

14包泉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生活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满族相关阅读
新疆相关阅读
伊犁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