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妆容

夏季如何顺应自然保健养生?

2018-07-07 16:36

格物

杨云松 医学博士,执业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黑龙江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200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2009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目前担任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思维论治内科杂病,尤其重视养生保健治未病。其所制作完成的《现代中医四时养生保健指南》系列讲座课件深受公众喜爱。主持或参与省厅各级课题多项,出版个人专著《传统中医文化与中医现代化》,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2部。

现在人们都比较注意养生保健。那么夏季来临,该如何养生呢?为此,我们采访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杨云松主任,请他来给我们谈一谈夏季的保健养生。

食品与健康:我们都知道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那么,这个顺应自然有什么道理呢?为什么我们要根据季节来选择养生保健方式?

杨云松: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灵枢·本神篇》中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句话实际上就指明了中医养生的大法则,即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使人与自然界变化的步调一致。

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呢?对于人来讲,生命个体的产生离不开自然。因为人的生命个体是由客观的物质构成的,而这个客观的物质来源于自然,所以,人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生命个体的发育离不开自然。生命个体形成之后,需要自然不断供给营养,才能维持其生长发育。生命个体要健康存在,必须要求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然而,体外的自然环境总是在变化的,并且会影响到体内环境的稳定。当然,这种影响并非绝对的,生命体内环境的稳定主要还是由个体自身调节能力决定的。从生命体产生的那一刻起,这种调节能力就确定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不过是外因,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当人体内环境稳定时,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对人的健康不会有影响;只有当内环境失去稳定,个体启动调节机能时,自然环境才会对这种调节起正面或负面影响。人和自然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所以,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外在的自然环境。

怎样去适应自然变化呢?是消极地等待自然眷顾,还是积极地认识、利用自然?中国古人选择了后者。中医讲“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就是此意。“顺四时”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抗拒的,所以只能选择顺应;“适寒暑”强调人不能消极被动地顺应自然,而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该如何去做呢?无非是避开不利的自然影响,积极运用有利的自然影响。中医所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不仅是古人对自然阴阳变化的观察体悟,同时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经验的总结。一年之中,四季阴阳变化是有规律的。春季阳气生发,阴气犹存,夏季阳气至盛,阴气渐消,秋季阳气收敛,阴气生发,冬季阳气潜藏,阴气至盛。阴阳平衡,人体才健康;如果阴阳失衡,内环境就不稳定,机体就会自我调节,以促进恢复稳态。但是,四季气候对这种调节作用的影响不同。春夏两季有利于机体调节“阳虚阴盛”的失稳状态,而秋冬两季则有利于调节机体“阳盛阴虚”的失稳状态。

食品与健康:我们都听说过“冬病夏治”的概念,意思是不是说夏季养生特别重要呢?

杨云松:养生在一年四季之中都特别重要,因为养生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医对四季的一切生命活动自然规律描述为: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因此,每个季节不仅自然气候不同,生命活动的状态也是不同的。也许很多人以为,秋冬两个季节天气寒凉,这才是养生的好时节,故而比较重视秋冬的进补,其实不然。在中医看来,阴阳总是相互滋生的,如果阳气不能得到正常生长,阴气很难得到有效收藏。春天是万物生机萌发的季节,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播种期”。夏天是万物生长的高峰期,可以看作“长苗期”。所以,种子播得好不好,影响到出苗的质量和数量,而这又直接影响到秋冬的收成和贮藏。对于人体来讲,道理是相通的。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季,春季来临气温转暖后,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抑制消极开始转向兴奋积极,整个机体的阳气开始调动起来;到了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延长,阳气充足。万物靠太阳生长,天下万物皆按照自然规律在夏季里生长、壮大。这段时期,机体从大自然吸收了充足的阳气,为抵御秋凉冬寒做前期准备。

大家都听说过中医有“冬病夏治”的治病经验,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如哮喘、呼吸系统过敏、皮肤瘙痒、冻疮,都可以通过夏季的调理而生发阳气,培护正气,这样到了冬季机体就能抗御风寒邪气的入侵。所以,在夏季这样一个生机旺盛的季节,应该格外注意养生保健。

夏季养生要结合季节气候和机体生理特点进行。夏季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生机旺盛。人体在这个时候的生理特点是机体代谢旺盛,物质消耗增加,生长快速。所以,夏季养生基本原则是:保持体内阳气的充旺。

虽然,大家都明白夏季养生保健的重要性,但是实际要做到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会走入误区。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夏季不可过汗。夏季汗出可蒸发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排出多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可是如果汗出过多,就会损伤心液和心阳。现代研究认为,大量出汗会丢失许多有用物质,导致脱水体虚。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对动脉粥样硬化者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塞的危险。

2.夏季不可过食寒凉。现代研究证实,天热或运动劳作之时,体内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寒冷饮食使胃肠血管急剧收缩,吸收能力减弱,轻者使人感到胃部沉重闷胀,重者发生胃疼、腹泻、呕吐。

3.夏夜不宜太晚睡。人入睡时阳气入阴,醒来时阳气出于阴,此自然之道。现代研究认为,按人体“生物钟”的规律,睡眠的最佳时间是22~23时,早晨5~6时是生物钟的“高潮”,此时起床精神最好。

4.夏季不宜贪凉。夏季天热,很多人从室外回家,喜欢开空调、吹电风扇,结果出现身体不适。

食品与健康:夏季顺应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呢?endprint

杨云松:夏季养生,主要从精神保健、饮食保健、起居保健、运动保健4个方面加以注意。

1.精神调养

夏季精神调养应保持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对外界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夏季炎热太过,往往使人们精神情绪过于躁动不安,需要静心来调节,方保身体无恙。注意如下几方面。

1)不要使精神空虚。这就要求我们要规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常有事可做。既要求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又要合理安排好业余时间。

2)要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引起的异常情绪。这一方面要求人们加强精神修养,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调节自己的精神情绪。

3)谨防“疰夏”。在暑季里有些人会感觉到胸闷不适,食欲不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较多,日渐消瘦等症状,这些症状到了秋季后会自动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疰夏”。防治“疰夏”的方法是减少饮食,切忌过饱;饮食清淡,少吃油腻;增强体质,加强锻炼;体质虚弱者,可服用一些健脾开胃的中药。已患疰夏者,可以服用芳香悦脾,辟秽化湿的中药,如藿香正气液。

2.膳食保健

夏季膳食调养应该做到如下几方面: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以鱼、肉、蛋、奶、大豆为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补充足够的水和无机盐;适当摄入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以温为宜,切忌大寒大热或过食寒凉;少吃苦味食物,适当吃点辛味食物;注意食物的清洁和消毒。

适宜夏季食用的食物主要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番茄、绿豆、黄瓜、黑豆、黑木耳、松子仁等。夏季天气炎热,体液丢失严重,因此,经常会出现口渴的表现,这需要通过饮水来解决。夏季饮水应该注意:不要等到口渴才饮水;太渴时不要饮水过多;睡前不宜多喝水;用餐时不宜喝水;早晨饮水有助健康;最好喝白开水。

3.起居保健

夏季宜晚些睡觉,早些起床。《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夜卧早起。”由于晚上睡眠时间短,白天工作时间长,常生疲劳之感,因此需要午休做补偿。午休时间不要太长,一小时左右足矣。专家提醒:不要开着电扇入睡;不要在饭后立即躺卧;不要贪风露睡;不要和衣而睡;不要伏桌而睡;不要令肚脐受凉;不要乘凉夜眠。

夏季服装以轻、柔、薄为宜,要求有较好的透气性,吸热性,吸湿性和散湿性。最好选用人造丝、真丝、亚麻和棉织品。夏季穿衣以宽松为好,牛仔裤、紧身裤不适宜于夏季穿着,尤其是女性更需要注意。夏季服装的颜色以浅色为好。夏季气候炎热,需要戴帽以挡阳光。一般来说,以麦秆草帽和白色布帽的防晒性能较好。

为了适应夏季的气候,居室布置也有讲究:合理摆放家具,使居室拥有宽敞空间;经常开门窗,让室内外空气对流;屋内色调以冷色为佳,如浅蓝、浅绿、乳白;在向阳的外窗户上方装上凉蓬;保持居室内的安静。

为了保护皮肤不受损伤,可准备一些护肤品,如防止阳光中的紫外线损伤的防晒霜,能除汗气、杀菌止痒、提神醒脑的花露水,凉爽肌肤、吸汗止痒的爽身粉等等。

4.运动保健

宋代养生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说:“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这里提出了很多夏季健身措施。当然,这是古代一个隐士的养生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效仿。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哪些运动适合于夏季养生呢?

1)游泳。选择游泳池或海边。注意事项:不要吃完饭就游泳,一般在饭后1小时为宜;游泳前做好准备工作;下水前,先让身体适应水温;保护眼睛和耳朵;游泳后用清水冲洗身体。

2)钓鱼。夏季气候炎热,容易使人烦闷、焦躁,钓鱼能平静心情。明代医家李时珍说,钓鱼可以解除“心脾燥热”。

3)空气浴。让身体暴露在新鲜空气中以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一般以早晨太阳初升时在森林或田野空旷处为合适,也可就近在公园或院子内进行,可结合散步、做操、打拳等。endprint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妆容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春夏相关阅读
阳气相关阅读
文章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