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风尚

“中山精神” 的文化密码

2018-10-01 15:17

王煜++齐璐璐

在中山医院的管理文化里,要让医生带给患者温暖,首先就要让医生在管理中感受到温暖,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内心住着阳光的人,才能将阳光带给别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这个道理之于一家医院同样适用。

医疗技术、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医院品牌的关键“硬指标”,80年辉煌成就的中山医院正因此贏得了整个行业的敬意。然而,翻阅中山医院这些厚重的历史成就时,我们总能感觉到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文化,用中山人的话讲,那就是“我山的精神”,它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中山人独特的气质,铸就了这张“国家名片”。

2017年7月底,在“中国医院历史与医学人文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表示:每个医院从建院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文化。医院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就体现在文化上。

80年积淀的中山文化,正是这张熠熠发光的“国家名片”中,最值得我们汲取的精华。

让每个人的内心充满爱

医者仁心,谈及中山医院在心目中的印象,很多患者都喜欢用“温暖”这个词,他们眼里的中山医院,不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不是弥漫的消毒水味,而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在中山医院的管理文化里,要让医生带给患者温暖,首先就要让医生在管理中感受到温暖,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内心住着阳光的人,才能将阳光带给别人。

救死扶伤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然而,因为所从事的职业,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不可避免将接触到无数的生死离别、疑难杂症,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如何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更深的感悟生活的美好,保持积极向上的力量?对于中山的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思的主题。

2017年7月15日,中国医院发展大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再次蝉联上一年度的“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称号,这是该院连续第五次获得这项荣誉。“有温度”的中山文化,成为中国医疗机构中引人瞩目的标杆。

中山医院,到底让员工体会到了怎样的温暖?带着疑问,一步步走近中山,我们发现,中山医院营造的是浓郁的“家”的氛围。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放松的地方,充满着欢声笑语,怡然自得。在中山大家庭中,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被充分地重视和满足,几乎每一位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的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社团,这里有时装队、语言艺术剧社、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而且都非常活跃。时装队里,从56岁的高级职称员工到刚刚入职的新人都积极以自己的方式绽放着优雅。语言艺术剧社的成员们在小品、辩论、科普短剧的舞台上技艺超群,取得了不少傲人佳绩。据了解,中山医院的剧社和时装队都是上海市卫生系统文化基地,一家医院可以拿下两个此类基地,足见实力。

类似的社团或者活动,别的单位一般也多少会有,但中山医院何以能形成品牌效应,继而折射到员工的精神面貌上去,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组织和推广这些活动并不容易,医务工作者实在太忙,如何让他们愿意参加,真正地参与,从而得到身心放松和愉悦,院方动了许多脑筋。

首要的就是提升活动的品质,以医院每月一次的文化讲座为例,主题几乎都不重样,涵盖面非常广:戏剧鉴赏、服装搭配、花艺茶道等等,并且聘请的演讲者都是社会名流、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同时,院方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改善服务方式,给予员工更多的便利,比如,中山医院员工健身房的器材已经把两个房间占满了,但依然满足不了员工的使用需求,每天晚上都排起长队。在没法增加房间的情况下,工会将更多的器材摆放在走廊上,并在旁边装上镜子,让空间显得宽敞,把走廊尽头原来封闭的门打开,让空气流通,员工健身更舒适。

类似的细节,只要您留心观察,在中山医院就会有所发现。“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很高,医院提供给员工的服务水平相应也要高,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和员工对医院的需求达成平衡”。

这就是中山人有着高强的认同感、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文化缘由。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感受被关心和重视的温情和温度。加班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家常便饭,这样一来,孩子寒暑期时无人照看,就成了让人头疼的大问题。30年前,中山医院就办起了寒暑托班。那个时候许多其他医院也开设了类似机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不少医院的寒暑托班纷纷停办,但中山医院一直坚持下来,三十年如一日,关爱初心不变,为员工解决最实际的难题。

长时间假期的子女托管有了,那平时上学期间每天下课后的时段呢?2016年,有医院职工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地向医院工会提出,是否能提供晚托班的服务,没想到很快医院领导就批准了这个提议,并嘱托一定要办好。于是,新设的中山医院晚托班开起来了,每周一到周五放学后,晚托班的专职教师到医院周边的7所小学把放学的孩子接到医院,让他们集中在一起完成作业、为他们辅导学习,并根据课堂要求组织开展益智活动。

院长樊嘉表示,医院愿做最坚强的后盾,把职工子女托管班一直好好办下去。晚托班对细节同样考究——配有专车接驳和点心供应;寒暑托班把桌椅等换成圆角,以防孩子撞上出意外:冬天有暖和的地方让孩子们午睡,夏天增设一台大功率空调让教室保持凉爽;有时医生们忙得忘记了接孩子,老师们总是悉心陪伴,直到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到家长手中。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中山医院工会每年通过各部门工会对职工患大病和困难情况进行排摸和梳理,建立了病困职工档案,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山医院解困基金管理条例》《中山医院互助基金管理条例》等保障制度,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员工都得到医院的实际关怀。这就是爱,无处不在。

沐浴在家的温暖中的中山人,才能带着温暖的心走向岗位,将爱传递给患者,让患者在就诊中感受到真实的、发自心底温暖;而这,也正是医院管理文化的核心要义。endprint

医院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工作中遇到的医患关系矛盾是医院职工心理压力的普遍性来源。常言道:“医者不能自医。”通常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医生都有完备的自我心理调适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工作中也很少有机会与同事交流医患互动的感受和细节,因此对医患关系的处理常常感到困惑、孤独、无助。如何化解这种负能量?中山医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巴林特小组”提供了方法。

该活动得名于它的创始人匈牙利精神分析师米歇尔·巴林特。在国内,最早从事巴林特研究的正是中山医院的心理医学科。这是一种用话题讨论、情景扮演等形式让医生互相沟通交流,以疏解职业压力、提高沟通能力、训练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

巴林特小组的活动中始终坚持“保护原则”,发言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同等重要的是“保密原则”,各位成员被要求在离开小组回到工作岗位时,不能传播案例提供者所讲的内容。这就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同事交流互助平台。

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坦言,虽然在发生医患矛盾的当天,她很快平复心情,但“直到参加完活动才真正卸下心理包袱”。另外一名医生表示:“自从事件发生后,我一直很害怕,每天提心吊胆,总担心再次遇到同样的患者。今天给大家分享这个案例,得到这么多同行的建议和鼓励,听着听着我感觉暖和多了。”

“巴林特”最开始在医院里开展活动时,只有心理医学科的几位医生志愿在做工作,了解的人不多,组织也很不容易。中山医院医务处、工会等职能部门了解到这个情况,很快参与进来,为活动提供了场地、宣传和组织上的强力支持。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巴林特小组的名气越来越响,参加、支持的人也越来越多。8年间,已经开展了100多次活动。传统的巴林特小组成员主要来自临床医生,但中山医院在实践中扩大成员范围,邀请护士、医技、行政、后勤人员等参加,建设成了真正属于全体中山职工的“心灵家园”。

在这里,巴林特小组不仅让医院员工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也成为医院内不同学科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医护人员与职能部门之间深度交流、互通有无、彼此温暖的平台。

如今,中山医院“巴林特小组”模式已经输出外院,成为上海医院的一块文化品牌。

“员工有了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员工得到理解,自然会更加理解病人,从而病人也就更理解我们医务工作者。”这是中山医院各项文化建设工作的源动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医务工作者,自然也离不开诗书的洗礼,在央視节目《朗读者》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中山医院也为员工开设了朗读室,一切都经过精心的布置:复古的台灯、电话机,还有许多文学书籍,让每一个进入房间的人都能很快静下心来面对自我。

许多中山人来到这里留下自己的声音,医生、护士、行政、后勤人员……她们有轻快欢乐的对话,有哽咽落泪的独白,有的是老员工从医二十多年的心灵感悟,有的是医生妈妈和自己孩子探讨生死意义时的真情流露……很多平时内敛甚至“高冷”的医务人员,却在朗读室里展现出了细腻的情感;也因此,这个朗读室收集到了中山人最宝贵的情感档案。

这个从2017年5月开始设立起来的朗读室,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活动创意来源于医院宣传科和团委“小伙伴们”的一次灵感碰撞。以往类似的活动面对的是众多观众,参加者觉得需要有好的嗓音、专业的演讲才能、甚至颜值要高才有信心上台。但朗读室不同,它是相对私密的空间,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只要一个人静静坐在麦克风和录音机前,戴着耳机,就能听到自己内心的跳动,把它说出来。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朱玮在中山医院学习工作了20年,她在朗读室里把自己写的《二十年中山情》读给自己深爱的医院:“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阑尾切除术的那个夜晚,把病人送回病房,写完手术记录已是凌晨3点了,病房里静悄悄的,我丝毫不觉困意,走到窗前抬头仰望清澈的夜空,似乎很激动,有一种成就感;但似乎又很宁静,因为成功救治了病人,心中很坦然,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朱玮说,她觉得每一个中山人在心底对医院对工作都怀着深深的爱,只是这份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容易体会到,需要有一个这样的机会,停下来去回味。

这种对于医院的归属感和热爱,源于前辈对医学事业不懈追求、对培育后辈尽心尽力的言传身教。“在这里,有无比崇敬的老师,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有事业发展的平台,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不爱中山?”这是中山人的心声,也是医院文化凝聚力的核心维度。

中山医院的吴肇光、吴肇汉两位普外科老教授都是行业权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医已经有 54 年的吴肇汉教授回忆:上世纪60 年代,他曾随当时的普外科主任吴肇光教授一同编写过《外科学补充教材》。当时,没有电脑和打印机,两人用口述、手记,然后用钢板刻蜡纸的办法把它刻写出来,通过油印机印出材料。“记得那年适逢盛夏,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我们俩穿着背心,摇着扇子,吴主任口述,我记笔记,整整两个月,终于完成了这份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吴主任出口成章,且文字精简。他的知识非常渊博,基础知识相当扎实,各方面的知识都很丰富,写到关键内容时,他还会指示我到哪里去寻找具体的数字及证据。他的记忆力惊人,文笔又极为严谨、简练。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许多。”

2017年,“回首那些年——听中山‘80后说‘中山往事”为主题的院报特刊,真实记录了十三位年逾八十的中山老教授们想对后来者们说的故事。这里有硝烟弥漫的抗战期间“流浪的医学院”里苦中作乐的坚持学医,有在肝癌诊治研究实践中运用《孙子兵法》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为今用,有解放初期顶住压力带领中国医生成功抢救美国来华访问专家的不眠之夜,血吸虫病肆虐时在一线救治患者的同时钻研临床科研相结合的辩证思考,有唐山大地震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一个月不眠不休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日日夜夜……而对于医学路上的后来者来说,感受前辈大家的心路历程和点滴体会,无异于经历着一次次令人震撼的“时空对话”。endprint

无论是“心灵的对话”还是“时空的对话”,其实就是发现爱、表达爱的过程,这份爱,是对自己工作的医院,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更是对自己服务的对象。

扬帆再启,80年辉煌是序章

80年来,中山人从未止步于曾经的辉煌,继续在各个岗位上争先,进一步提升医疗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中山医院在就医环境的管理上也处处追求卓越。比如,几乎贯穿医院各个角落的风雨长廊,让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至各处奔波时免于日晒雨淋将附近社区的管理资源与医院融合,多管齐下,整治周边环境,减少了周边交通的拥堵,为病人带来安全、便捷的就医环境。共从电梯间墙上贴着的 “当您关闭电梯的时候,请等候身后的同行者” 温馨提醒,到工勤人员推行的轮椅上“朋友,问路请开口”的醒目字牌,漫步中山,处处能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温度。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文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80年厚重的历史沉淀是这种文化的根基,“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山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中山院训,构成了中山文化的精髓,这也正是医院推行可持续健康服务的动力源泉。

简短的几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践行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抓医疗技术、科研水平的同时,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山医院形成了各层级、各部门对医院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的顶层制度设计,并贯穿到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

宏观层面,中山医院成立了覆盖多个职能部门的医院文化建设小组、院容院貌院风工作小组,与精神文明办公室一起,共同统领全院的文化建设,提供制度、资金、人力等各类资源保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战斗堡垒。从精神文明建设到医院文化建设,医院上下明确共识,扎实推进,着重强调医院文化在每一个员工成长中的重要性,则是这项工作在微观层面的体现。

文化工作润物细无声,化身在每一个细节,例如,每个中山医院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天,就会接受院史教育,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中,体会一代代中山人的优秀精神文化。同时,他们还会收到医院的调查表、社团的招募宣传资料,对新员工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予以了解,希望每个人都能尽快找到业务工作之外的同好,融入医院的大家庭。

中山医院的文化品牌之一,每年的“杜鵑花节”暨文化体育周,二十年来始终红红火火,已经成为全院员工每年热切盼望的盛事。中山医院常年占据复旦大学教工运动会的团体冠军榜单,且多次蝉联这项荣誉。打造这样的氛围、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从最初的发动员工参赛,到组织排练,再到赛场上做好每一次后勤,全院从领导到基层员工都亲身参与,成为运动员们的坚强后盾。许多在一开始因为工作繁忙曾在参赛上犹豫再三的员工,最后都会由衷地说:“能参加这次比赛真的是太好了,谢谢‘我山!”

2011年,中山医院整合组建了“绿叶”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来自社区、病员和学校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在病房、门诊和急诊开展服务,把关爱送给医院的病患们。“绿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山医院获得新生的肝移植受者和肝肿瘤患者。他们在第一例肝移植病人老徐的带领下,一起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为有需要的肝肿瘤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老徐与中山医院的缘分源自17年前樊嘉教授带领的肝外科团队给他实施肝移植手术之时。至今他依然记得,当时负责手术的樊嘉教授对他进行了肝移植基本常识的讲解,疏解他对肝移植的疑惑和担心,还给他讲述了许多国外肝移植患者的康复情况。最终,老徐成为中山医院肝移植手术的“第一人”,也是目前上海所有因肝肿瘤和肝硬化而进行肝移植患者中,移植手术后生存时间最长的一名康复者。

“没有中山医院,就没有现在的我。”心怀感恩的老徐退休后,经常与有相同经历的“肝友”们交流康复心得。在肝外科医生们的支持下,“肝友”们自发成立了肝移植联谊会,老徐被推选为联谊会会长,他希望联谊会在开展健康讲座和康复活动的同时,能够成为中山文化的传播者、医患沟通的桥梁。于是,他带领“肝友”们加入了“中山绿叶志愿者”。

“绿叶”志愿者中,手术后新生“10岁”的志愿者汪先生,经常被许多患者问到“你靠什么能保持健康?”。他意味深长地回答:“最重要的是心安,这是中山医院给我的,也是对付疾病的良方。”他们知道,从中山文化中他们得到了什么,又该为此做些什么。

“一切为了病人”是中山精神,更是中山人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自我要求,一切为了员工,则是医院对员工的承诺,医院给予员工全方位的、主动的关爱,引起员工全身心的热爱、忠诚的共鸣,从而努力工作,回报患者与社会。

八十年风雨兼程, 中山人孕育和传承着“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在中山温暖情怀的基础上,让“中山精神”代代传承和发扬。这,正是“中山精神”独特的文化密码!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文明单位、医院人文管理荣誉奖……这一系列的荣誉背后,是无数中山人的默默付出,体现了中山文化密码的特有魅力,展现了中山人对患者的真诚关爱,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依托这一独特的文化密码,中山医院将在医疗、科研、教学等诸多领域再次扬帆起航。

中山人坚信:“我山”未来更加辉煌!endprint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风尚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中山相关阅读
医院相关阅读
员工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