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风尚

流金溢银的河州古道

2018-07-05 10:36

马志勇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丝绸之路还是一条流金溢银的财富大道、联系中西的友谊大道、传递信仰的宗教大道、民族演化的繁衍大道、播撒文明的文化大道。

在丝绸之路上,繁忙的戍卒、逶迤的商队、匆忙的使者、和亲的队伍、清苦的僧侣、虔诚的信徒不绝于途。临夏(古称河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南道之重镇。

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线路。

北路,从长安出发,沿泾河西北向,经咸阳、泾川等地到平凉,再经六盘山东麓至固原,然后西行到景泰的小口子(今称索桥) 附近过黄河,直抵武威,再沿河西走廊内的永昌、山丹、张掖、酒泉、嘉峪关、安西等地直达敦煌。再西行,达中亚西亚。

中路,从长安出发,沿南线路线到临洮,再北经阿干河谷到兰州,从河口渡黄河,过永登,越乌鞘岭,经武威,到张掖与南北两路会合,直抵敦煌、西域。

南路,从长安出发,沿渭河而上至宝鸡东,越大震关,经秦安、通渭、陇西、渭源、临洮至临夏,在永靖炳灵寺,或经积石临津渡(今大河家),或经东乡红崖子渡黄河“飞桥”,再经青海的民和、乐都、西宁等地,越祁连山过扁都口到张掖,与北路会合,直抵敦煌、西域。

汉武帝巡行河西走的是北路,唐代高僧玄奘和诗人岑参所走的路线则是中路,张骞通西域、霍去病征匈奴、隋炀帝西巡、文成公主西嫁、法显西行走的都是南路。总体来看,南路虽远,但沿途人口稠密,道路畅达,经济富庶,故而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商旅、使团多走此路。

作为丝绸之路南道重镇——河州(今甘肃临夏)境内的丝绸之路,向以州东丝绸之路干线上的狄道(秦、汉二代陇西郡治,今名临洮)为枢纽,衍生出五条古道。此五条古道都经过州境。北去河西和青海的,都要由州境的古城村、莲花城、红崖子、大河家四盆地渡河;西南至川藏的,都循主要河谷进入甘南草原。这五条古道分别为狄道—允吾渡道、狄道—左南津道、狄道—安乡津道、狄道—大河家渡道、狄道—老鸦关道。

狄道—允吾渡道,自今临洮北循洮河右岸至白坡根,由于巴米山(海拔2660米)西阻,改向由大沟,经漫坪、湖摊、陈井,循巴米山与雾宿山(笔架山)之间的红柳沟,南至金城郡治允吾(今永靖县古城村)渡河,西循沙子沟或沟南黄土梁,经川城、古鄯、红古(汉允街) 至令居(永登)去河西。

狄道—左南津道,自临洮北循洮河右岸至巴下寺渡洮河。西北经红济桥过洮河,经唐汪、董岭、麻石湾沟至红崖子,过“飞桥”至白塔寺盆地,以后走左南津(相当于今红崖子)渡黄河,会合上述允吾渡故道。此线上的红崖子、左南津,今被刘家峡水库淹没。

狄道—安乡津道,自今临洮渡洮河至流川河谷的下古域(即南宋当川,东距临洮40里,即今康乐县流川),西越流川河与广通河及广通河与牛津河间的两条黄土分水梁(即今和政南阳山)入今大夏河 (《水道提纲》云:大夏河,即古漓水,又名白石河)谷 ,北至安乡津(旧名莲花渡,今被水库淹没),会合上述两古道。

狄道—大河家渡道,亦东起临洮。西循康乐县三岔河、广河县广通河等谷地,经白石河(今大夏河)西支的罕幵溪(今名红水河),或罕幵南溪(今名老鸦河谷),再循样卑河(今积石县刘集河)至大河家渡河,循白土川北上,与前述河西诸道会合。由大河家西出积石关门,至循化—甘都盆地间,自1987年建成孟达山北麓的滨河公路,已通班车。或从河州上北塬、井沟、柏杨岭、银川、辅川、居集、吹麻滩至大河家,过黄河至青海、河西走廊。

狄道—老鸦关道,自狄道西渡洮河,循康乐县苏集河谷或广通河谷经河州城(今临夏市)、双城至老鸦关河(罕幵南溪) 上游,越过海拔3600米的达里加山垭豁,进入青海省境的清水河谷(古名索恭川或姑楚河),以达循化—甘都盆地渡河,至唐代廓州治所定塞军,北循化隆河谷经巴燕镇(今化隆回族自治县)与拉脊山分水岭,以达湟水谷地的平安驿(今海东地区行署所在)与乐都城(唐为陇右道治鄯州),此线为唐代经廓州至鄯州要道之一。

丝绸之路沿途设有烽墩,以保护丝绸之路之畅通。据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河州设有21处烽墩,每一处均有五名常守。烽墩有崔家塬墩、干沟岩墩、小黑水山墩、张家寨墩、船坡墩、白马庙山墩、红崖子山墩、安家山墩、下胖哥山墩、刘家山墩、干沟山墩、孔家寺山墩、青石山墩、朱家山墩、党家山墩、大通塬墩、黑台山墩、免哥山墩、梨哥山墩、小川山墩、党家塬墩。

临夏为“河湟雄镇”,又是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冲地区之一,汉朝官府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在州境内维修道路,在据东西之扼的黄河上,设置了渡口,架设了一些桥梁。

临夏州境内山谷河流多,道路必须越沟跨河而行,因此,在境内黄河、洮河、大夏河等主要河流上修建了桥梁,其中有“飞桥”(位于今东乡县境内)、“天下黄河第一桥”(位于今永靖县境内),临津渡(位于今积石县境内)也是黄河上的早期渡口之一。此外,洮河上有红济桥,漓水上有漓水桥。渡口的设置、桥梁的架设,使道路的通畅条件大大改善。

丝绸之路,出西京(长安)安远门,西到凉州(河西节度使驻地,今甘肃武威),再西到西域诸属国凡1.2万里,“沿路有驿,供行人酒肉”。全国主要水陆驿道上设有驿站l639所,其中水驿86所。根据甘肃省现行区划考证,在陆驿中甘肃省境内就有43所,其中临夏州境内丝路南线道上就有8所驿站,即三岔驿(今康乐县境内)、定羌驿(今广河县境内)、宁和驿(今和政境内)、凤林驿(今临夏市境内)、银川驿(今积石县境内)、长宁驿(今积石县境内)、韩家集驿(今临夏县境内)、盘坡驿(今临夏县境内)。还有一处水站(东乡扎木池)。

唐朝中期,由于吐蕃势力渐大,威胁到唐西北边境,丝绸之路受到影响。“西陲多衅,枹罕常为战地”,河湟地区虽然战事频繁,但道路还是畅通的。尤其是在西夏等割据政权占据河西走廊后,丝绸之路北道和中道受阻,而南道却异常活跃,带来了河州的繁荣。

商人是丝绸之路上的活跃群体,是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沟通东西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长途贩运是古代商人获得利润的主要方法,商业利益驱动他们冒险远行,他们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亦为东西方传递了不同的观念、文化和物产。在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中亚地区的民族都是经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背后,往往有中亚的商人集团在活动。汉唐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初),著名的中亚商人是粟特人,他们组成商队往返于中国与中亚地区。远方国度的使者,有时就是由商人担任的,在给中国皇帝进贡的同时,实际上也从事贸易活动。继粟特人之后,信仰伊斯兰教的撒尔塔人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有生力量。

现今临夏境内的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撒尔塔”的原始含义就是“商贾”。撒尔塔人是13世纪蒙古西征时签发而来的。签发者中除去工匠、军士之外,就是商人。自称为“撒尔塔”的东乡族的形成,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撒尔塔人身上流淌着古阿拉伯人、古波斯人的善商血液。撒尔塔人定居中国西北地区之后,仍然把商业作为自己主要的生活方式。

斡脱是元时之官商,是官方提供资金、服务于元朝皇室及贵族的经商者,所得利润,双方分成,设有专管机构管理,经商者多为穆斯林。斡脱商人广泛活跃在中原各地,甚至深入到“草地”、“西番地面”、西土、海岛,连波斯、西域各国也有斡脱商人的足迹。元时回回人比较集中的河州(当时称为“西番地面”)斡脱商人自然不会少。如今,在临夏,叫“斡脱”的地名有50多个,不过有的地方叫“卧妥”,有的地方叫“苦妥”,有的地方叫“科妥”、“坷坨”、“窝托”。虽然叫法有些差异,但都是从“斡脱”衍化而来的。从《元史》、《元典章》中的“斡脱”词目可以证实,临夏地名中的“窝妥”、“卧妥”、“莫妥”、“科妥”、“棵妥”等,就是《元史》中的“斡脱”。有些是同音不同字,有些是不同方言发音不同,或音译不同。《临夏回族自治州志》记载:“元代还有不少被称为斡脱的官办穆斯林商队活跃在临夏地区。”

元代统治者为解决国家财政困厄局面,不得不利用 “善商贾”的回回商人。服务于皇室贵族的穆斯林商人,依靠斡脱的身份,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争取商业活动的种种便利条件。这些拥有斡脱身份的穆斯林商人初到中国,流离失所,又无田产,因此,多从事服务业,如饮食、牛羊肉、制香、药业、珠宝、手工工艺、小摊小贩、充当牙纪等。

后来,斡脱人定居河州后,继续经商。元代的汉、蕃、色目人在州城近郊定点交易粮食、牲畜、皮毛、毛褐、铁器、药材、茶叶、鞍具等。明初,河州卫指挥使宁正令军民以茶布易粟,自行贸易,“不数年,河州遂为乐土”。商人们还进行大规模的茶马贸易,大多时间每年易马7000多匹。纳马之时,市场上“万马腾骧,殆成云锦”。丝绸和茶马贸易带动了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流,至清代,河州出现“多脚户”、“多负贩”,“商贩如织”的景象。八坊、韩集、三甲集、锁南坝、莲花等地区成为河州的重要集市。藏区的畜产品,大河家的保安腰刀,东乡的褐子、毛毡,永靖的土盐等行销河州内外。州外所产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入河州。东进西出,南来北往,市场经济空前活跃,使河州成为连接东西部的商品集散地。

元代有一位腰缠万贯的商人,名叫哈三,在丝绸古道上赚了第一桶金,把中国的丝绸、茶叶运入中亚,把中亚的玉器、特产运入中原,走到一个地方出售自己的商品,釆购当地特产,到另一个地方又出售自己的商品,釆购当地特产。几年下来,成为巨富,其商业队伍从几个家人,变成一支巨大的商队。这位商人最后就居留在宜居的丝绸之路重镇——河州南关大寺附近,开设商铺,由行商成为坐商。在长期奔波于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商人眼里,河州是一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同时也是一个大市场,是淘金者的天堂。随着交易数量的不断攀升,这个偏僻小城慢慢变成了一个商贾云集、买卖日盛之地。他们修建清真寺,随之陆续来了许多胡商,定居在南关,围寺而居。流金淌银的商业大道,经明、清两朝,带来了河州的繁荣,河州一度被称为“小北京”。

丝绸之路是多元文化碰撞交汇之路,也是许多民族融合之路。临夏地区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由此而生。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始伊斯兰教,他曾号召信徒们到中国学习知识。当时,阿拉伯国家来中国的有很多是商人和传教士,其中,波斯商人最早涌入中国。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国家商人和传教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临夏现有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都是从中亚、西亚经由丝绸之路而来的。河州现在民族格局的形成,全赖丝绸之路。

阿拉伯国家商人和传教士牵着骆驼,驮着《古兰经》(东乡韩则岭的《古兰经》和循化撒拉族《古兰经》,都是元代传入中国的)和汤瓶来到河州及青海,最终在这些地方形成了伊斯兰三大教派、四大门宦。中亚、西亚一带的传教士一度蜂涌而至,如赫达耶通拉黑、东乡哈木则、穆罕引吉尼、40个先贤学者(弗格勒)接踵而来,致使河州的伊斯兰文化高度发展,学者云集,清真寺、拱北众多,学术活动频繁,去沙特阿拉伯朝觐、学习、交流的人员不断增加。因而,自清代以来,河州被外界称为“中国的小麦加”。 据统计,至新中国成立时,河州便有200多人赴阿拉伯朝觐和学习。在这些虔诚的穆斯林眼里,数万里的麦加并不遥远,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大漠、雪山、艰难,对于他们来说几乎完全没有障碍,他们可以背着背夹穿越大沙漠,走到麦加。解放后,交通改善,汽车、飞机跨越,更有无数朝觐者远赴麦加朝觐。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风尚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丝绸之路相关阅读
临夏相关阅读
临洮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