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lène
卡塞尔文献展与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立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卡塞尔(Kassei)是德国中部一座拥有25万人的小城,它除了是磁悬浮列车的研发生产之地,著名的德国豹式的生产基地之外,也是拥有德国皇帝夏宫及威廉高地公园的旅游胜地,也是德国文学巨匠格林兄弟的故乡。但卡塞尔更为世界所知的是五年一度的“文献展(Documenta)”。卡塞尔文献展使得卡塞尔这个城市之名与一个艺术展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卡塞尔这个名字蜚声各国,使得卡塞尔这个城市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圣地。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主题为“以雅典为鉴”,由巴塞尔美术馆前任馆长亚当·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担任艺术总监,“以雅典为鉴”也即“以史为鉴”,回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发源地而如今深处危机,被欧洲边缘化的雅典,这不是一种怀旧,而是基于过去的理想模型对现实世界的再思考,和对将来世界可能性的构想。
与5月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规避政治问题不同,卡塞尔文献展强调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关注政治,是卡塞尔文献展60多年来的传统。
在雅典与卡塞尔两地,同一批艺术家在163天展期奉献了规模相似的展览。这些展览散落在城市的美术馆、广场、公园、街道、电影院、剧场、旧火车站站台、旧邮局大楼,甚至广播频道里。
《书之帕特农神庙》
作为艺术工程“普遍神话的陨落”的一部分,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Marta Minujín)面向世界征集10万本禁书用来搭建《书之帕特农神庙》,以复制历史遗迹,进而解构它们,使之融入公众之中。这一庞然大物位于弗里德利希广场(Friedrichsplatz)上,是其1983年创作的同名装置作品的再次创作。在反非德国精神运动期间,2000多本书在这一广场烧毁。1941年,这里还是图书馆,却被战争的炮火所吞噬,另外还有约35万册藏书就此遗失。
同时,文献展期间将于弗里德里希广场搭建主展的大型装置。得益于大众的慷慨馈赠,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Marta Minujín)创作的“帕特农神庙之书(The Parthenon of Books)”正在卡塞尔搭建成型。
玛塔·米努欣对此特别说明:“用于搭建的这些书被禁于各个时代、各种语言。这一建筑是对民主的致敬,它将与原作同样大小,其当时曾一度被禁。这也是为什么我让人们看一眼书架,然后上网查查,看看有没有哪本书曾被禁,然后将其捐献出来,因为我们的装置需要10万本。”
玛塔·米努欣,1943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她的艺术工程“普遍神话的陨落”,以复制历史遗迹,进而解构它们,使之融入公众之中而著称。她以这种方式,将这些象征地位,被制度和资本物化没收的东西,归还给大众。
米努欣此次追寻的是1983年创作的装置“帕特农神庙之书(El Partenón de libros)”的轨迹,当时正值阿根廷军政府倒台不久,采用书籍多为军政府所禁,装置被放置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部广场。展出五天后,两个起重机将建筑倾斜推至一侧,让观众将书带回。此次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展出也计划如此。
当你捐书,你的书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当你走进帕特农,你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阿里·莫哈利小提琴曲》
叙利亚音乐家阿里·莫哈利(Ali Moraly)于20世紀早期在高等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随叙利亚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巡演。2013年,叙利亚战乱爆发,他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他的乐谱,流亡异国他乡。他再次表演小提琴独奏曲,这些作品的名字都取自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死亡赋格曲》(Death Fugue)。
这些乐曲有时激昂澎湃,有时如泣如诉。在跌宕起伏的音乐中,有回不去的家乡,有踏不上的故土,有逝去了的生命,有对战争的控诉,有对生存的渴望……在音符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与生命,甚至他拉断了一根琴弦,而他毫不在意,干脆把琴弦的另一端也扯断,继续行云流水般的演奏。
中国艺术家个人回顾展
作为当代国际最重要的顶级艺术大展之一,卡塞尔文献展不仅属于德国,它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历年来,卡塞尔文献展与中国的关系日渐靠近,那些曾经和正在参加展览的中国艺术家,通过这个世界级知名展览,将他们的作品传播开来,成为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还将首次为中国艺术家王兵举办个人回顾展,在展期内将有13部影片在卡塞尔Gloria Cinema循环放映100天。他多年来收藏的历史照片,书信和速写静态展也将在展厅内展出。《铁西区》,《三姊妹》,《苦钱》,《疯爱》,《无名者》,《德昂》,《夹边沟》,《和凤鸣》,《通道》,《父与子》,《15小时》,《方绣英》,《遗址》。其中有4天集中放映《15小时》影像装置,在卡塞尔和希腊展区同时展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