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艺术家萧昱个展《BB》将在香港佩斯画廊的娱乐行空间举办。老实说,在这个时段前往香港办展,是需要勇气的。由于3月27日开幕的巴塞尔自带流量,香港各个画廊都是摩拳擦掌,纷纷顺势推出高质量的精品大展。据不完全统计,就在3月25日~3月26日期间开幕的香港展览,已逾百场。
萧昱个展《BB》现场(由佩斯画廊供图)
按说,这是自带流量的好事,但自有“高手云集”的压力,甚至这些“高手”是来自国际舞台的优秀艺术家。不过在展览开幕前的萧昱,似乎全然跟这份艺术圈的喧嚣盛事无关。在深圳的工作室里,他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坐下来抽个雪茄,烟雾缭绕中,只有淡然。
佩斯娱乐行的香港空间不算太大,毕竟在寸土寸金的中环,但萧昱觉得空间的大小、作品的数量都不是重点。原本他就只想放五件作品,但现在他竟然还犹豫着再减少一件。这就是萧昱的态度,这些年来他就做了一件事:诚实地面对自己!如果一件作品已能说明独一无二的、萧昱的艺术语言,那何必去执着于空间大小和数量呢?
萧昱个展《BB》现场(由佩斯画廊供图)
可是今天的淡然不是一蹴而就,曾经的萧昱完全没有这份笃定。人生的必修课总是充满了寻找和曲折,有些人幸运,找到了,也有些人,恐怕一辈子都要摸索。
萧昱是内蒙人,至今让他记得的还是老家那缺水的艰苦景象。从爷爷到父亲辈,萧昱一家大多都是老师,所以从中央美院壁画系毕业的他,似乎不必动脑子想就当了老师。但这稳稳当当的职业,平平淡淡的生活,渐渐地让萧昱越发地痛苦。
此次展出的萧昱作品: BB, 2019 铜 56cm×85cm×10.2 cm
“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就是自我渺小化,你生命的意义一定是挂靠在一个伟大事业上的,我曾做过一件跟我一般高的作品叫‘我是一个螺丝钉’,很能反映我们那代人的想法、观念。小时候上体育课,甚至都时刻准备着要打仗牺牲的;看关于英雄的电影,痛哭流涕,觉得英雄太伟大了,他能不把自己当回事。可以说,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观念都是将个体渺小化的。”
就想着“为伟大事业献身”的萧昱,却在毕业之后的那么些年里,压根没摸到伟大事业的边儿。“那时三十多岁了,人生目标都没找到,痛苦得想撞墙。发疯一样地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艺术是值得自己献身的事业。”
艺术家萧昱(由佩斯画廊供图)
萧昱觉得自己是一个一旦认定了就会破釜沉舟扎进去的人,他毅然决然辞了职。“那会,功成名就的那拨人跟你没法聊,年轻的跟你也没法聊,只能自己琢磨探索了。”萧昱坦言,在当代艺术圈里其实存在着某种主流,那就像大家一起狂欢的一场大party,2001年刚刚出道的萧昱就曾追赶过最轰轰烈烈的一波潮流。“现在如果要参加国际大展、要想获奖,我都知道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方案能够受到青睐。但这么做下去,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第一个提出观念的人已经成立了,后边跟在他后边的人再怎么做也是亦步亦趋。”
萧昱亲眼目睹,很多艺术家已经非常成功了,但仍旧会将自己投入到浩浩荡荡的主流中去,“国际大展有一定套路,每个时期兴奋点不一样,艺术机构需要运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态链。就像一支军舰,后面有一帮跟随者。但艺术家是一只独立的海鸥,可以跟着军舰走,也可以跑到自己的地方。”
萧昱作品《易位NO.18》竹子 200x85x70cm 2017
跟随主流,对萧昱的生命而言并不突兀,就如同他小时候认为每个人是渺小的,我们需要投身到某个伟大事业中去一样,这样的观念必然会催生跟随主流的脚步。这如同宿命般的选择,却不是唯一的选择。
赶这个潮流其实很心累,在这个过程中萧昱走走看看,展览一届又一届,很多艺术家参加过很多展览,但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依旧面目不清,慢慢就被大家遗忘了,这其中不乏很多有才华的人。“我开始思索人这一辈子作为个体,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人,应该想想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不想再做一个跟着跑的艺术家,我必须要建构自己的世界。”
但有时候,不追赶潮流,也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实我本来就对艺术圈的认知很少,这个圈子人际关系复杂,而我也不善于社交。我害怕出错,但时不时也会出错,可能有人觉得我讨厌,但没办法,人生就是这样,至少我没有主观地想伤害谁;而在小的艺术群体里,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不怕说错话,也不怕得罪人,但我也不习惯针对个人。
萧昱作品《易位NO.17》细节
就这么熬过了漫长的一段时间,萧昱突然发现如果不把生命寄托在一个伟大事业上,他变成一棵草、一根竹子的时候,仿佛打开自己就可以探索这个世界。“我可以探索生命的处境,当然探索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艺术,文学、哲学都会涉及,但我觉得艺术更容易让人有安慰。”
2010年,萧昱个展《回头》在北京公社画廊开幕。极富东方哲学意蕴的“竹”开始成为他作品的主角。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竹之凌云气度、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象征着生命的弹力,更代表一种文人气质,萧昱使用竹子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用当代的语言出人意料地诠释了材料属性之外的广阔的意义延伸。而将展览命名为“回头”,不知是否代表着曾跟随主流,却终究独航的萧昱的某种心境。
2010年萧昱个展“回头”现场
2016年,“水泥楼板”萧昱个展亮相佩斯北京,萧昱在此次展览中再次使用了竹子作为创作材料,这种有着东方传统美学意蕴的独特材料以极具力量感的形态,呈现出萧昱的深刻思考。由竹子组成的矩阵稳稳托起一块硕大而沉重的浇铸水泥立方体。两种特性相互对立的材料以异于常识的关系共处,这种颇为生硬的衔接似乎正暗喻了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现状。“我的反抗不是明目张胆的,像当代艺术发生的时候那么激烈。”
2016年萧昱个展“水泥楼板”现场
2018年,萧昱个展“易位”在佩斯北京举办。展览规模并不大,在画廊左侧空间里,8件错落分布“易位”新作,便用“竹子”的形式感,轻易地与观者串联起了一场有关东方美学、材料性、社会现实及危险力量感的多元对话。
“我将竹子劈开,我改变它原本的形态,发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我打开了自己,然后你从小受的教育、观念、文化,都会潜移默化地让你往某个方向走下去,那就是你自己的语言。我把竹子原本的形象拆解了,铸铜让我可以塑造另外一个形象,我不再为竹子的文化涵义服务,它反而像给我提供的乐高一样,我搭建一个自己的世界。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竹子,但这是我的形态,也是我对当下的态度。”萧昱说。
2018年萧昱个展“易位”现场
此次香港个展《BB》,将展出艺术家最新的创作,包括五件代表性的“竹”雕塑,以及三件影像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创作生涯中对人类生存状态以及艺术圈生态进行的思考。这些雕塑作品线条无序但流畅,令人联想至中国书法的笔触挥洒,蕴含着一种投射于感官体验的诗意。相比起单纯替换“竹”的传统语意,艺术家更进一步,运用铜铸雕塑的媒介,令其作品中的“竹” 脱离了先天的物理特质,实现自然状态中不可达成的姿态,在纯粹的线条与色彩的勾勒中,形成了一个不依附于外界环境的内部语境。对“竹”这一符号的碎片化、异态化,使其超脱为他个人抽象语言的一部分。艺术家在去除“竹”被后天赋予的文化含义的同时,又在细节处理上保留了人们对其视觉上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由自然至人为的微妙交汇,为观众提供最直观的美学体验。
此次展出得萧昱作品:BB, 2019 铜 98 cm×98 cm×5 cm(由佩斯画廊供图)
在另一个展览区域呈现的是萧昱的三组影像作品,依然以“竹”作为他的艺术语言,在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中创建出一个以竹条碎片化为视觉表象的叙事;但同时竹子并非此叙事描述的对象,其中文化符号被艺术家开放为感官语境的用意不言而喻。
“BB”这个看上去有点匪夷所思的展览名是萧昱定下的,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去涵义”,“如果你去搜索‘BB’,可能会弹出来很多涵义,但在这里,哪一个你都不能确定。这就是我的对抗,不宣扬,一种冷对抗。”
此次展出的萧昱作品:BB, 2019 铜 210cm×173cm×147cm(由佩斯画廊供图)
现在的萧昱,有时候看上去不像一个艺术家,他是个“女儿奴”,为了女儿上学一家都去了香港,在香港,他陪女儿玩能够很享受地陪一天;他做铸铜,常常一头扎进工厂,跟工人师傅们交流,回到家里衣服上总是有一股被太太嫌弃的铜腥味……
但这就是生活,也是萧昱自己,不迎合,不追逐。每一天,诚实地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