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2015年12月21日,知识型脱口秀视频《罗辑思维》开播整整3年。3年前,知名传媒人罗振宇、NTA传播创始人申音、资深互联网人吴声联手,罗振宇是产品、社群和品牌的核心,申音负责日常运营服务,吴声出任总策划。
在每期的《罗辑思维》中,说书人罗振宇衣着随意,桌子上摆着一本当期节目要介绍的书。书大多已断版或绝版,艰涩难懂,跨越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但罗振宇将书中内容与时下焦点相结合,其中既包括房价、慈善、民主、反腐、法制、政治体制改革等当今主流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包括泡妞、找工作难、读博无用等生活化的话题。节目最后罗振宇总会加上一句,“如果你想买到罗辑思维独家版本的这本书,就请到罗辑思维里点击商品按钮……那这本书就在那里等你了。”
读一本书可能要花一个月,但在网上看一期免费的《罗辑思维》视频只需要一个小时。这也是罗辑思维备受追捧的原因之一,丰厚的知识积累和独特的表达风格让罗振宇收获了一大批观众。在优酷上,罗辑思维视频总播放量达到32亿。在“罗辑思维”商城中,尽管这些书定价不菲,但销量依旧十分可观。
但罗振宇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对于这个曾任央视《对话》、《经济与法》 等节目的制片人来说,“毅然抛弃传统媒体,决绝扎入互联网时代”可不仅仅是为了卖书。
2013年8月9日,“罗辑思维”推出“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仅仅以“供养罗辑思维”为由建会员群,普通会员一年会费200元,铁杆会员会费1200元,5小时后,会员名额告罄。
罗振宇抓住这些拥趸,开始群内互动和社群电商这两种运作模式。群内互动的尝试包括帮会员相亲,女会员附上照片、简介和号,在上广而告之,征集意中人;社群电商的尝试则是通过罗辑思维的吸引力和社群成员本身的人脉,吸引到外部商家免费赠送商品给社群内的会员,如乐视免费提供给罗辑思维会员高清电视作为福利。
这个节点上,“罗辑思维”走到了分叉路:到底是安心做一个大体量的自媒体,还是升级为社群商业,逐渐离开媒体属性。对于罗振宇来说,继续做自媒体,其自身的价值会被限制;但对于运营者而言,原有的经验和逻辑会被打破。
矛盾最终被引爆,2013年5月17日晚上消息爆出,申音最终选择和罗振宇分道扬镳。几个小时后,申音在微博坦言:“由于对未来发展方向各有想法,罗老师有意独自运营这个项目。”
随着节目听众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评罗振宇在节目中逻辑和知识上的漏洞。对这些不同的意见,罗振宇的态度直截了当,“你走,我这里不欢迎你。”
事实上,对罗振宇来说,那些批评质疑的人不可能是“罗辑思维”及其衍生产品的消费者,自然无需讨好。那些能接受罗振宇所说知识的听众,才是他想要聚拢的人,“只有当我聚拢了一批这样的人,只要我找到他们,我就成了。”
在罗振宇看来,未来的媒体产业是小而美的,所以从一开始的社群构建的设想中,罗振宇就没有想要做大规模,他将罗辑思维会员名额控制在10万,并在第三期后宣布不再扩张。而据节目中透露的数据,他的的粉丝是两百多万。
3年不过是探索道路上的一小步。作为说书人,罗振宇需要提高质量略有下滑的《罗辑思维》的节目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有着更宏大商业版图的罗振宇来说,如何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社群内摸索出新的盈利方法,更是值得他操心的话题。
“理论上,罗辑思维并不是一个,也不是节目,我们不是媒体。我们就是生意,是电商型公司。”相比于其他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罗振宇下的是更大的一盘棋。凭借免费的节目来吸纳受众的信任,通过卖书、卖会员、卖月饼等来将这份信任转化为生产力,造就让他引以为豪的“社群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