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潮闻

甘肃肃北吐鲁—驼马滩矿区构造特征及煤炭资源浅析

2018-07-07 16:56

高占斌

摘要:吐鲁-驼马滩矿区位于吐鲁-驼马滩盆地南部,区内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矿区四周均以基底花岗岩和志留系地层露头为界,区内含煤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老树窝群中岩组,含可采煤层一层,也是本区唯一一层可采煤层,根据区内主要地质构造,浅析区内主要构造特征及煤炭资源赋存状况。

关键字:吐鲁-驼马滩矿区 构造特征 煤炭资源

中图分类号:P534.53 文献标识码:A

吐鲁-驼马滩盆地的地理坐标位置为北纬41°40′-41°48′,东经96°27′-96°52′;这一盆地的总体面积达250km2[1]。吐鲁-驼马滩矿区地处吐鲁-驼马滩盆地的南边位置,。考虑到过去以及最近几年所收获的地质成果,本文简要分析了区内构造的主要特征、形成机制、演化与控煤作用,与此同时也总结、探究了区内的找煤潜力。

1.矿区的地层特征分析

观察区域内的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分别为古生界志留系中生界白垩系下统,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其中分别特别广泛的是中新生代地层,而遭到构造和岩浆侵入影响的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少[2](图1)。

志留系下统勒巴泉群(S1lb):这是本区沉

积基底。其岩性是灰绿色绿泥石英片岩,和上覆地层主要呈现出角度不整合的碰触。

志留系中统公婆泉群(S2gn):这是本区

沉积基底。其岩性是灰绿色绿泥石英片岩。

白垩系下统老树窝群(K1ls):本区的含煤地层以此为主。和下覆地层的接触角度不整合。

根据岩性、岩相综合分析可分为三个岩组。

下岩组(K1ls1):其厚度通常是0~136.95m,以灰白色砾岩、砂砾岩等为主要岩性,这一岩组没有含煤,局部缺失。

中岩组(K1ls2):其厚度通常是7.40~399.04m,这是本区含煤岩组,属于有些细的陆源碎屑岩。浅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煤层等为其主要岩性。还将一个沉积旋回涵盖在内,其中由于河流~湖泊沼泽相含煤,建起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了一层可采煤层,这一采煤层亦属于本区唯一的可采煤层。

图1 吐鲁-驼马滩矿区及周边区域地质图

上岩组(K1ls3):厚度在0~458.14m,其平均值为160.33m,这一陆源碎屑岩沉积较粗,砾岩、灰色粗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等为其岩性的主要组成成分,未曾含煤。有植物炭化碎片产出,还有较少的石碎片,属于植物化。存在局部缺失。

第三系上新统苦泉组(N2k):这一地层的厚度通常为0.49~38.71m,浅红色、黄色粗粒砂岩以及含砾粗粒砂岩等为主要岩性。存在局部缺失,和下覆地层的接触呈现出角度不整合关系。

第四系(Q):其厚度通常是0.40~33.0m,以浅灰白色冲洪积砾石、砂土为主,较为松散。和下覆地层的接触呈现呈角度不整合[2]。

2.矿区主要构造

区域构造地处天山—蒙古褶皱西系北山褶皱带,与中央部分-北山地区比较接近。自从震旦系开始,历经多个运动时期,很少收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产状平缓[3]。

2.1褶皱

燕山期褶皱促成的构造主要是中生代下白垩统、第三系向斜构造。吐鲁-驼马滩矿区所在位置是马鬃山弧形构造的西部,北西向构造对其产生影响。就矿区的基本构造形态来看,以南北方向“S”型宽缓复式向斜构造为主。较为平缓的地层产状,倾角通常是在3°-6°,在走向和倾向上没有呈现较大的变化。从局部地段次级褶皱和断裂上来看,比较发育,会控制着煤系地层的赋存状态。

2.2断裂

吐鲁-驼马滩是一个比较小的山间盆地,断裂构造有好几条,呈北西、北东和北西西方向。其中有六条断层会对矿区煤层的赋存和基底产生一定程度的切割作用(图2)。

F1平移断层走向北北西,是吐鲁-红沙梁区与驼马滩区的边界断层。

图2矿区构造简要图

F2断层是吐鲁-红沙梁区的北部边界,呈现接近东西的断层走向。

DF1正断层为北东走向,其断面呈现北东倾向,其倾角是66°。

DF2正断层走向北西,断面倾向北东,倾角30°~65°。

DF3正断层走向近南北,断面倾向西,倾角63°。

DF38正断层走向北西,断面倾向为北东,倾角63°。

3.矿区构造演化

吐鲁-驼马滩矿区属于吐露-驼马滩盆地的南部,前后主要经历的地质构造运动有蓟县期和加里东期运动、海西期运动、印支期运动、燕山期运动。

蓟县期大陆板块持续分裂,造成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为吐露驼马滩盆地的形成创造了地质条件。加里东期主要是盆地内志留系沉积形成并遭受挤压、变质和小型褶皱隆起,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进入了准地台发展阶段。

海西期构造演化。海西期亚欧板块活跃,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与此同时,盆地的志留系地层进一步遭受了隆起运动,不但形成了四周高中低的构造形态,而且使盆地内大型宽缓褶皱形成。至此吐鲁-驼马滩盆地的基底形成。

燕山期构造演化。盆地内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大范围缺失,燕山期地质构造作用于白垩系煤系地层,对煤系地层进行了切割(图3)。

4.构造控煤作用

褶皱控煤作用,受到的作用主要是水平挤压应力,含煤岩系有褶皱发生,在这一过程中,还致使煤层也有塑性变形的情况发生,有煤层流变产生,这就导致煤层呈现出局部性的增厚或变薄的情况[4],促使构造煤形成,诸如碎粒煤、碎粉煤等。

断裂控煤作用,是区内重要的控煤作用,改变了煤层过去的空间位置,导致某些位置的有些煤系发生断失或重复,这就导致厚度出现加厚或者是变薄的情况。断裂控煤对煤系地层产生作用力, 首先F1断层使整个矿区煤层空间位置上有平行移动发生;其次,吐鲁—红沙梁区北部F2边界断层使得煤层北部的延展被截断了;最后吐鲁红纱梁区有正断层DF1、DF2、DF3、DF38出现,而由此半生的次级小断层也对煤层产生了一定的升降作用,造成煤层发生垂直方向的空间位移。

5.潜力分析

吐鲁-红纱梁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驼马滩区位于F1平移断层以北地区,有等同于吐鲁-红沙梁区的煤系地层存在,其煤炭资源储量的潜力可观。

而从矿区的外围看来,其煤炭资源储量潜力也一样可观。

6.结论

吐鲁-驼马滩矿区煤层赋存的位置是以白垩系下统老树窝群为主,存在较为广泛且稳定的煤层赋存范围。

吐鲁-驼马滩矿区整体为一近南北向展布的近似“S”型宽缓复式向斜构造。区内构造主要以断裂为主,并对煤系地层进行了切割,使一定位置的某些煤系断裂存在充分或者是缺失的情况,致使其厚度加厚或是变薄。

驼马滩区位于矿区的东部,还有矿区外围煤炭资源储量潜力可观。

参考文献:

[1]李祖望 段文海 张亚玲.驼马滩盆地含煤地层时代的厘定与我国北方早白垩世含煤地层对比[J].中国煤田地质,1993

[2]甘肃煤田地质局145队.甘肃省肃北县吐鲁~红沙梁井田煤炭勘探报告[R].甘肃张掖:甘肃煤田地质局145队,2010

[3]宋杰己.甘肃省的白垩系[J].甘肃地质学报,1993

[4]陈泉霖.福建龙岩白沙南煤矿区煤层的变形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7endprint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潮闻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驼马相关阅读
地层相关阅读
煤层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