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潮闻

李渡:一半水上一半水下的奇幻古镇

2018-07-07 16:56

寒溪夜浣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滔滔长江,孕育出一串串珍珠般璀璨的历史名镇;水又是岁月的抹布,潮起潮落,让多少辉煌烟消云散。从大昌到云安,从龚滩到高家……望着眼前的烟波浩渺,想象着这些封印在江底的喧嚣和传奇,李渡——这个一半在水上一半在冰下的古镇,更显得弥足珍贵。他的一头随着历史沉淀江底。一头又坚强挺立,通往来涅槃的新生,成为三峡蓄水留存下来的特殊的见证者,枕着涛声坐看沧海桑田……

诗仙扶舟轻过,留下传世美名

在三峡古镇中,李渡称“古”,估计无人不服。早在秦汉以前,人们逐水而居,便形成了村落集聚;宋末涪州署迁来一度成为州治所驻地,后一直场市大兴,民间传言古称洪州;明代进入鼎盛时期,商贸繁荣远近闻名,因其附近山形地势如五条蜿蜒的蛟龙,名五龙镇。不过千年的演化都没能让人们永远铭记住他的传奇,倒是这一“李”一“渡”美名远扬。在悠长的岁月里,李渡和涪州这对双子星一直隔江遥望,甭管你是达官富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往来南北都得从这过江,其中自然不乏名人骚客,但有一人太不小心,把自己的姓给落下了,于是此渡也有了姓,此人便是李白,此渡自然名曰“李渡”,从此李渡因李白而美名远扬,李白因李渡而留下脍炙诗篇。

《涪州志一流寓》记载:“李白曾往来于涪,喜涪陵山水之胜,流连不忍去,李渡因之名”,不过史书考证,其实李白曾两次从李渡过江,心境却完全不同,非志书上一句“喜涪陵山水之胜,流连不忍去”简单可达。第一次来到李渡的李白正值青年意气风发,志在四方,经三峡出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过涪州、渡李渡,只是擦肩而过,没留下丝毫印象。不曾想再次相逢已是白发暮年,由于在安史之乱中流放夜郎,人生可谓到达了最为低落的时候。至德二年,李白在江西宿松与妻子宗氏告别,在妻弟宗璟的陪同下,溯江而上,过三峡,再次踏上李渡过河南去,欲经宾化(南川)去往夜郎。人生就这样成为了一个轮回,想着自己年轻时从李渡过江出川,前程似锦,而此番又从这里渡江而回,明明是壮志平反,而最终自己却成为了那个被平反的人,两眼茫茫,绝望之情难以言表,留下了“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绝句。

在这里,李白送别了陪伴前行的妻弟,开始踏上独自流放之路,从此亲人不再,留下了“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让人读之掉泪的悲歌。在这样的悲壮中,人们将李渡与李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融为一体。作为对这位旷世奇才永远的纪念,清代诗人毛凤韵在此渡江,写下“太乙门高岩百尺,长庚渡阔浪千重”的名句,清同治年间进士、内阁中书傅柄墀,在《李渡》诗中的序文写道:“在涪陵西,赤甲山之东,大江之北,余家在焉。唐李白曾渡江于此”,“赤甲山前古戍屯,江流浩淼抱云根。楼台夜月长庚渡,花柳春风太乙门”。这些诗句即是对李渡景观的描写,诗句中的“长庚渡”便是李渡,而诗中提及的“太乙门”、“高岩”至今尚在。

以水为镜 寻找古镇

云梯是李渡最著名的景观。三峡蓄水之前,李渡云梯的长度和气势在三峡古镇中远近闻名,有时江上起雾,烟波缥缈,依山踞高台而筑的古镇如若空中,云梯仿佛一根风筝线,远远地被长江牵着,在云中飘荡欲仙。古人从渡口登岸,攀爬石阶汇入古镇的热闹喧哗,如今古渡沉睡江底,惟每年枯水梁沱露出的密密麻麻孔洞让人忆起当年船舶如云的盛况,今人只能从山腰镇口沿着云梯而下。向上攀爬的古人和拾街而下的今人就像折射在一面时光镜子两边的镜像,在古镇中交融,而这镜面便是宽阔的江面。

李渡成镇悠远,人文古迹甚多,如今保存最好的为太乙门,相传太乙真人曾在高崖上观宇内修道而得名,至今在离门里侧10余米的高岩岩石下的太乙洞佛像遗址处,仍有市民烧香祈祷的痕迹留存,附近岩石边的巨石上,有多块刻有“旌表节孝”、“清福彤管”等字样的题刻碑。这座雄关建于宋代,位于李渡老街西侧高岩边,以险绝著称,高3米宽2米的门体洞穿内空2.8米进深6.7米的拱门,砖石砌的门框外侧突悬陡岩高出江岸数十米之高,如若在蓄水之前其状还要险绝和雄浑,这里也是所有来到李渡的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除此之外,李渡还有“两多”盛名,首先是寺庙多,共30余座,仅镇上便有17座,其中大多为明代及以前建造,祖师观、十方堂、玉皇观、观音寺、萧公庙、关庙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如今这些古庙中的部分由于靠近淹没线而被拆除,留下错落有致的台基、宏伟的大堂柱础列阵、蜿蜒的院落道路、精美的照壁回廊遗存,依然彰显着当年的盛况。特别是从渡口的云梯横过古桥,来到与古镇相望的高台,遗迹最为丰富,高大的古树掩映着望江而立的庞大古建廢墟,走在其中,总能有所发现,不经意触摸到的一块字砖、转身间的一块瓷片拼凑的福墙、被树根缠抱的南瓜柱础……一切渐渐生动起来。当然也有些在镇子中的古庙得以幸存,不过早已住上了人家,只有细心品味才能发现其中奥妙,会讲故事的木雕遗存、风味别样的天井水池和散落平坝的小石案总是在不经意中透露出他不平凡的身世。顺着蜿蜒曲折的街巷走在这个依山傍水、古朴悠深的古镇老街上,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徜徉,宛如走进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还有那古朴苍老而今风骨犹存的吊脚楼,那两三座高耸的风火墙,那曾经以长度和气势闻名的入江长梯和万古奔流吟唱的长江水,都在夕阳里昭示着古镇曾有的繁华,而这一半消失一半健在的奇妙古镇也在一种虚幻与现实中度过着他的残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渡古迹的“两多”,还有一个就是寨堡多。境内共有10余座寨堡以古镇为中心环抱,如今保存较好的寨堡从黄草山773米的山顶散落分布,与神秘的黄葛洞瀑布溶洞和水磨滩湖岛交相辉映,成为到李渡踏青揽胜的绝佳选择。寨堡的众多也让这个看似平静的古镇蒙上了一层暗流涌动的神秘。实际上,在李渡悠长的历史中,从来不乏荡气回肠,因为这里也是长江边的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涪陵,留下了“羊灯阵破敌”等众多故事,直到民国时期,这里依然剑拔弩张,是国共两党地下谍战最重要的战场。

但在这千年历史中,最为有名的一次硝烟还要数宋末抗元战争中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而故事的主角便是李渡的三台寨。他的修建源于蒙军受挫钓鱼城,南宋西部边陲的川东地区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涪州观察史阳立抓住这个有限的时间,率领涪州军民赶紧完善和修补防御体系,以应对以后更为猛烈的蒙军进攻,在位于今涪陵城西40余里、蔺市下游20余里、长江北岸李渡玉屏居委三台山建成山寨城堡——三台寨,本名“三台砦”,因西面小溪与长江交汇沿岸成三层叠台故名,是当年南宋在今川渝地区修筑的山城之一,也是在今重庆市范围内保存的山城防御体系中的12个著名的山城之一,称“涪陵三台城”和“东堡寨”,其最高点王子顶海拔309米,三峡水库蓄水后便成高出水面120多米的半岛,已成为一座南宋山城抗蒙防御体系中的山城遗址。从长江南岸眺望,三台寨如一只趴在江边的硕大乌龟,于是文献典籍中,多把三台寨称为“龟陵城”。

民国16年施纪云《续修涪州志》载:“龟陵废县,在今治西大江滨,山形似龟,城其上,名龟陵城。后徙,今为东堡寨。”三台寨就地取材,用砂岩条石依山而建,周1公里多,圈地近150亩。寨东、西、北三面依山势建筑起厚4米、高4至6米的寨墙,或依托断岩峭壁为墙;寨东南无墙,悬崖百余米,下为波涛汹涌的长江。崖石上刻有三台寨创筑年代的题刻碑一块,上刻“涪守臣阳立奉命相视三台”的题刻和落款为“宋成淳丙寅春记”的记载。在第二重台基上,现还存有一立、一侧,近吨重的石狮一对。虽说石狮表面有些风化,但立狮仍口方阔,咧嘴东望,形象古拙,雄劲传神,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在这些岁月里,三台屡次打退蒙军进犯,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和荡气回肠的传奇。这里见证过阳立以此为基地,固守破万敌的激荡;见证过寨军率舟师出奇兵,护送粮草涉险火线补充渠城和屡次率兵增援重庆等地的壮举;见证了南宋名将张钰派遣将领张万重夺三台寨,再次树立起指挥中心调兵遣将,解大宁之围,收复十八寨的辉煌;也见证了阳立及其子嗣荣战败投元的落寞和张钰败走涪州被捕的悲壮。经历了近750年风雨洗礼,如今的三台寨斑驳的寨墙、寨门依然雄浑挺拔,似乎还在等待着那个赋予自己的使命,只是硝烟早已远去,坚守的战士早已换成了安居乐业的老乡,铁马金戈也化为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潮闻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李渡相关阅读
文章相关阅读
古镇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