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蔚蓝像往常一样,在读者群里发布了一条【今日群话题】: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把天聊死?
话题发布后,果然收获奇效——群中,长时间鸦雀无声。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现实案例。
试想想,大伙儿本来在群里就另一个话题聊得如火如荼,你一个不知轻重的家伙,打开就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扔来一颗那么大的炸弹,且不说这样做打断了别人聊天的节奏,对人有多不尊重,单就这个话题本身来说,那又得是一个多大的尴尬?
其实,把天聊死,这样的事情,几乎所有的人都干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多半两点:
1、你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说话的时间和属性不合适宜,从而打断了大家的节奏,破坏了聊天的气氛,使得大家都没有兴致再聊下去了;
2、你并不是一个特别受欢迎的人。这样的不受欢迎,恰恰可能是你长期过度自我、不懂交流和不会说话,日积月累的结果。这种局面和人设一旦形成,你就很难挽回,而且特别容易让不明真相的人“跟风”。但大家的跟风并不一定有恶意,因为他们同样只是不愿意,在不合适宜的时候“把天聊死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说了不该说的话,和打断别人聊天的节奏,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习惯性)的,甚至主观刻意和客观无意之分的。
偶然性,就是偶然为之,即这种事情并不是经常在人身上发生。你之所以会把破坏别人的节奏,把天聊死了,那是因为你当时确实有“十分难得”的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可以是你当时特殊的状态和情绪,也可以是你一时无意的“低水平发挥”和“言多必失”。
这种情况,其实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大可不必过度自责。而且,大家也多半不会太在意。打个粗陋一点的比方,就当台上有人在非常认真地讲一件事情,而台下却有人没憋住,不小心放了个屁一般,大家各自咯噔一下,一笑而过就好。
但对于此类事件的必然性和习惯性,我们却还是有引起高度重视的。为什么我们聊天总是容易把天聊死?为什么我们说话总是不落好?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成为那种“不受欢迎”的人?
蔚蓝认为,这其实与每个人的性别、思维方式、教育经历和家庭出身,乃至性格与人格修养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男人讲话都比较理性和粗糙,即特别看重说话所能带来的效果,很容易十句话当成一句话说。但女人却恰恰相反,她们说话的方式往往都是感性且细腻的,即,特别看重对方的情绪和态度,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交流过程中的情绪宣泄上。
其次,从教育经历上来说,文史类出身的人说话也往往会比理工科出身的人,更加有情绪和情趣,更加敏感和细腻,更加复杂和善变。
再有,从社会阅历来说,阅历深的人说话,往往更加圆满和具有同理心。而社会经验不足的人,却会更容易尖锐刻薄和自说自话。
最后,从家庭出身上来说,军人家庭出身的孩子,说话会更有气势和自律;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说话会更具朴实和琐碎;商人家庭的孩子,说话会更具包容和市井;干部家庭的孩子,说话会更具格局和套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说话会更具修养和固执。
诸如以上种种,无论我们属于哪种情况,它最终都会无意识地体现在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修养上,而且往往都是多头交织和多元内化的结果,甚至必须是一人一解。
但如果我们总是习惯性,甚至必然性地把天聊死,却往往是因为以下几个关键性原因:
其一,太过自负,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恕蔚蓝直言,总是自以为是,过度自负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恨不得每到一处,大家都以他为中心。说到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
为什么位置摆不正?因为他们的心不够大,太有优越感了,他们的世界放下了自己就再也放不下别人了。就好比一个偌大的礼堂,只有主席台,没有台下的听众。
这一点,很容易犯在有点小才小学的知识分子身上,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每个社会年代里文人的同病。
其二,太过狭隘,把自己封闭得太久了;
我一直认为,人最怕的不是不知,而是思想上的狭隘和无知。这样的人,像极了井底里的青蛙,他们头顶上的那块天是晴天,便觉得全世界都是晴天。
他们永远无法多元化,发散性地看待这个世界,他们所看见和所能接受的这个世界永远都只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个人认知、身份、地位和角色所形成的狭小角落。
别人进不去,他们自己也出不来。无论他们有多么努力,都只能是生活在被他们自己圈死的孤岛中。虽然他们常会表现得比较积极、谦虚和友好,但终将因为“与世隔绝”的太久,而被人当成“无聊的异类”。
其三,太过自卑,过度激进地表现自己;
其实,所有的自卑都是有着激进与反抗的。当一个人自卑过甚,被现实压抑得太久,就容易在内心形成一种自发地“亢奋”。这种亢奋,会让他们总是急于过度表现自己。就像一个穷人偶尔沾了点荤腥,却总想让别人看到他留在嘴唇上的油一样。
着名作家梁晓声说:“凡是在虚构中张扬的,都是在现实中缺失的。”恕蔚蓝直言,故弄玄虚的表现自己,与外强中干的证明自己,往往都难于得到大家对于一个人真正的认可。
其四,缺乏包容,总喜欢与人暗自较劲。
包容性,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名符其实的时代主题。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没有能力,但必须要有包容性。只有包容性才能让我们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列车,并且走得更加轻松更加长远。
如果没有包容性,便会越走越窄,便会对自己不满意,便会与人暗自较劲,便不能与人很好地敞开心扉交流,便会容易说出一些不合适宜的话,容易让其他人觉得你在自说自话,容易让别人有一种被强制的不爽和尴尬。它会表现在固执、较真和过度拘谨上。
说完习惯性和必然性,我们最后再简单地说一下前文提到的主观刻意。
其实,主观刻意地去讨人嫌,这样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即,明明知道某句话说出来,大家都会很尴尬,很不开心,但偏偏就是要说出来。而且不说出来,就是不爽。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不外乎以上重点分析的四种可能性,往往还会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自我保护;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特别是在很多不可控和不可期的境遇下,我们有些人往往会本能地主动发出一些试探性的信号,或者做出不合适宜的事情来,以此帮助自己看清形势,区分敌我,从而让自己更加不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2、哗众取宠;
某些人之所以总喜欢说一些不合适宜和“与众不同”的话,其实往往是自己内心的某种潜在需求。因为他们心灵饥渴,特别需要别人的关注。所以,在这种心理的趋势下,他们往往很容易说出一些言不由衷,连自己都不认可的话。
3、情绪宣泄。
其实,这种情况都是带有怨气的。这种怨气,有的是对自己,有的是对社会,有的是对某个群体,或者仅仅只是某个人,但归根结底,发泄的还是情绪。
而且这种情绪的宣泄,往往都有两种较为明显的倾向性:
其一,表明了情绪宣泄对象的不重要性。即,他认为所发泄的对象对他是无关紧要的,他并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和成本;
其二,有较为狭小且明显的针对性。即,你是自知的,甚至早就做好了某种思想准备,但你就是愿意不惜代价地把这样的情绪宣泄出来,因为它在你的心理上已经有特别强烈且明确的所指。
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跳,一句话说得人笑。这就是说话与情商的魅力,而且群聊的时候更容易见分晓。
说话其实是一件特别有学问的事情。特别是在群聊中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被人喜欢,受人欢迎的人,那就学问更大。其间往往浓缩了一个人的性格、文化底蕴和人格修养,乃至为人处世的综合情商。
但最后我必须特别说明的是,蔚蓝无意于做《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我所讲的这些,其实都只不过是我个人的感悟,并不适合大家对号入座。
我并不希望这些成为大家群聊过程中的负累。只要无愧于心,畅所欲言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