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生活

“复活”千年古傩

2018-07-03 21:35

刘贤健+林庆丰+刘洁智+张小玲+柯清真

被称为中国舞蹈“活化石”的傩舞源自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大源傩舞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泰宁县新桥乡的大源村,坐落于闽赣交界处的深山中,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在这个古老的山村里,不仅保留了傩舞、赤膊龙灯等奇特民俗,还有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驿路关隘、古村街巷、桥梁亭阁、庙宇宗祠和民居等数百年前的文物古迹。

古老村落的傩舞新传

在大源村的严氏宗祠,十几个傩舞队员披戴红色头巾,套上各式各样的面具,尽情表演着。面具花样繁多、颜色鲜艳夺目,配上獠牙、大口、犄角、火云,再加上怒目瞪眼、凶神恶煞等狰狞恐怖的表情,一个个威风神气的神灵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

稍倾,木鱼声和锣鼓声交集,队员们右手拿小鼓,左手拿锤,整齐有序地边跳边往前行,不断变换队形,来回穿梭跳跃,舞姿古朴粗犷,远古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

据傩舞队队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建华介绍,傩舞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是用于驱邪镇魔的巫舞。经过长期传承发展,“现在傩舞已经成为村民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和驱邪避灾的仪式,通常在春节期间、农历五月春耕播种、十月秋收的时候举办。”

“大源傩舞架势刚健,节奏感强,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曾经风行一时。”严建华说,遗憾的是,上世纪50年代傩舞被禁演,而且一停就整整40年。“我从小就听爷爷念叨着傩舞,第一次接触到傩舞面具,就深深喜欢上了它。”想到大源傩舞面临断代、失传危机,他忧在心头。

终于,古傩复兴的机遇来了。“1994年,泰宁县进行民俗文化调查,要村里重组傩舞队!”听到这一喜讯,严建华毅然挑起重振傩舞的重任。

“那时,最年轻的老艺人也在70岁以上,而且乐谱和舞步都是口传身授,没有记录。”为此,严建华和村中老艺人座谈,还远赴江西等地走访傩舞老艺人。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将傩舞的资料一点一滴地补充完整。

在严建华的带领下,如今,大源村90%以上的年轻人都学过傩舞。近年来,傩舞更是与当地旅游相结合,逐渐走上了一条产业化之路。每年演出上百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何以慰乡愁

23岁的严大康,是大源傩舞最年轻的传承人。严大康的伯父严建华,是大源傩舞队的队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他的父亲严建星,是傩舞队另一灵魂人物,负责司鼓和音乐整理。

“我和我爸、伯父他们不一样了,我不能被傩舞拖住。”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严大康并没有在村里务农,毕业于天津农学院的他,现在在厦门打工,从事酒店管理工作。

不过,每年正月十五、农历四月半和十月十五,这些傩舞固定“演出”的时节,他会为了参演专程回家,尽管从厦门到泰宁坐大巴要七个小时。

“每次叫他回来,他都回来,我很放心。”严建星对儿子的表现很满意。

周边的人都不知道严大康会跳傩舞。“又不是跳街舞,说了人人懂,傩舞解释起来很复杂的。”严大康无奈。

“民俗是个宝,傩舞是个宝,再不搞起来就真的断层了。”严建华说服村里年轻人一起修补这个传统的碎片。严建华经常走访江西、泰宁、邵武等地的周边村落,请教会跳傩舞的乡亲。

第一次公开跳起傩舞时,整个大源都沸腾了。再后来,大源傩舞就不断在福建三明、江西南昌、北京各种傩文化活动上获奖。严大康说:“大源傩舞复活而且有新血了。”

这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鼎盛时学跳傩舞的年轻人达到50多人。“我伯父是‘总导演,没有他,我们村就不可能有傩舞。”5岁起就看着父辈抢救和整理傩舞的严大康对伯父非常尊敬,对父亲也引以为豪,“我爸就是‘主擂手,他负责大鼓,大家都跟他的节奏跳。”

“他很厉害,很有天赋,我一教他都懂,绝对是我们的主力了。”父亲对儿子赞不绝口,“谱子都是用宫商角徵羽来记的,拿到你也看不懂,得嘴巴教,耳朵听。”

大源傩舞面具原来是用竹篾白纸糊的,“很狰狞,我伯父他们换了现在的木面具,更雅了,更美了。”严大康觉得传到他这里,也该有所改良,“比如宫商角徵羽,为什么不能改成多来米发索呢?”

跳傩舞起码需要十人,但现在,日常排练连四个人都凑不齐,“大家都打工去了”。

严建华身兼大源村委书记,为了把傩舞队员们留在村里,他让队员优先入股村里的茶树菇项目,保证收入,还为队员缴纳基本险种。如今,泰寧计划开发大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大源傩舞犹如一坛被历史遗忘在民间的酒,而今被一群沾满泥土的手轻轻打开,让人隐约嗅到了岁月发酵的气息,那气息有几分玄秘,几分幽芳。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生活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文章相关阅读
伯父相关阅读
福建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