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妆容

贵州牙舟陶传统制作工艺研究

2018-07-03 12:14

王莹莹

【摘要】 牙舟陶是贵州省民间陶瓷的代表性品种之一。本文根据田野考察所得资料,从牙舟陶的制泥、成型、釉料、烧成工序入手,记述每一环节的过程及特点,力求呈现完整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还原其民间陶瓷的本质属性,并将其与现在的工艺相比较,试图为其恢复和发展寻求启发与借鉴之处。

【关键词】 牙舟陶;传统制作工艺;制釉;烧成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牙舟陶因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而得名,它约有600余年的历史。据《平塘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在贵州实行屯兵、屯田,巩固边疆,江西的随军人员将景德镇的制陶工艺带入平塘县,于是产生了牙舟陶。

一、牙舟陶发展概述

牙舟陶因其产品实用美观,受到人们的青睐,吸引了黔、川、滇、湘、桂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购买,牙舟陶也曾销往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辛亥革命之前,牙舟陶开始兴旺。到民国年间,小作坊就发展到100多家,陶窑近50多座,主要生产的生活器具有碗、罐、烟斗等,还有泥玩具“马嘘嘘”(1)。1974年,牙舟陶在北京“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鹰先生把它评为全国工艺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牙舟陶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其工艺美术品的产生,打破了它只生产日用陶的历史。1990年时,牙舟陶瓷厂有职工50余人,产量虽小了,但还是能维持生产。而接下来的5年,外来产品冲击了牙舟陶的市场,其发展受阻,大量陶工另择谋生之路。2000年时,牙舟陶基本断烧,仅一两家制作,数量非常小,生产烟杆斗、辣椒罐及老罐。2008年牙舟陶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关部门开始重视地方工艺文化的传承,牙舟陶开始恢复生产,但进展缓慢。

传统制作工艺十几年的断层,加之现在极少数年轻人愿意去学习这门手艺,使得传统制作工艺很难传承。贵州牙舟陶的制作过程与其他地方无异,都要经过原料的开采、加工、成型、施釉到烧制等一系列工序,不同的是其各工序由于因地制宜的本土化而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方法。如今,有些工艺及制作方式正在被替代或已经被替代。传统制作工艺是保持牙舟陶特色的重要内在因素,梳理记录这些工艺,可以为牙舟陶工艺的恢复和发展寻求启发与借鉴之处。

二、传统制泥方式

(一)泥料的采制

采料是制陶工序的第一步。秋末至初春时节,雨水少,天气干燥,是陶泥开采的最佳时间。制作牙舟陶的泥料采自当地稻田下的“白胶泥”。当地人称为“糍泥”或“糯泥”。白胶泥呈灰白色,质地柔软,含水量大,可塑性强,适于手工制作。牙舟陶泥储藏丰富,但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光陶村晾亭脚至冗平街口一带。塘田坎以南的农田由于储量较为丰富,当地人称之为“挖泥场”。牙舟的陶作坊规模都比较小,没有专业的陶泥加工厂,每个作坊都是自己采泥加工。泥料一般储藏在距地面约20-100厘米处,采泥工根据脚所踩的地上泥巴颜色来判定脚下是否有陶泥。

陶泥的开采为人工挖掘,先将表层的肥泥铲开,然后呈阶梯状向下挖掘。采掘来的泥料由人工背到砌好的泥塘里,用水浸泡一天一夜后,取出沉积好的泥,人工用铁刀砍或牛踩,直至手感细腻,水份均匀,粘性、可塑性恰当,这样便于手捏成型、拉坯成型。泥料炼好后就可以进行生产了,当时不加入任何配料。但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大生产的采掘,牙舟上好的泥料几乎耗完,现在用的泥料品质相对差了。为了弥补泥料的不足,增强陶泥的粘性和可塑性,或是提高陶泥的耐火度,现在开始在泥料中加入一定的配料了。

(二)器物成型方式

成型是指陶工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将加工好的陶泥制作成半成品陶器的过程。牙舟陶传统的成型方式有手捏成型和拉坯成型。

手捏成型,指制陶艺人借助简单的工具,用手捏制出想要的造型。此方法一般用于制作小批量的各种小型陶器及大型器物的附件,如“马嘘嘘”、杯耳等。陶工根据塑形的需要自制各式竹签、竹刀、竹篾子等辅助工具。工具形态各异,比较随意。20世纪70年代前“马嘘嘘”是给儿童的玩具,曾是牙舟陶中唯一的非日用器物,现在它已成为牙舟陶产品的代表性品类之一(图1)。

拉坯成型,指制陶人利用快轮塑造陶器的过程,主要用于制作圆形对称的器物,如碗、瓶、坛等。牙舟的传统拉坯机为手足驱动,结构为木制,现已不多见。现在多为水泥转盘、钢铁骨架制作的陶车或电动拉坯机。在使用手足驱动的拉坯机时,陶工会根据实际需要用脚或手驱动陶车的转盘,一般制作小器物,需要转速慢时,手驱动;制作较大器物时,用脚驱动。驱动时,一只脚踩在转轮旁边,另一只脚踩在车盘上面,连续向前蹬,转盘逆时针方向高速旋转,陶工借此旋转拉坯成型(图2)。有些车盘的上表面设有直径约5-6厘米的洞,陶工可以将棍子插入,利用棍子转动转盘,这样可以迅速地让转盘较长时间快速转动。根据器形的大小,驱动的次数不一样,大的一般需要驱动好几次才能完成,转轮的速度直接影响着器形成型的效果。

制作好的坯体晾至稍硬,即可进行修坯,经过修整的坯体细腻光滑,造型严正。坯体如需添加附件进行装饰,此时可以进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添加的附件要与坯体的水分含量相当时才能操作,这便于两者的粘合。

(三)坯体的修整与装饰

传统牙舟陶制作工艺中原本没有修坯工序,手工成型的器物完成后晾干就入窑烧制;拉坯成型的器物在制作过程中陶工用工具将其表面修整光滑,进行装饰或上釉后入窑烧制。近十年,牙舟陶的制作才开始修坯。

装饰,指对陶坯进行艺术加工,使作品美观,提高陶制品的外观品质。在20世纪70年代前,牙舟陶产品中可以说没有工艺美术陶瓷,它们以日用为主,其表面施褐色土釉及少量玻璃釉,几乎没有其他装饰(图3)。70年代后,贵州省工艺美术公司、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研究所、群众艺术馆等单位的尹光中、王树艺、刘雍、董万里、翟思政、张大忠、刘万琪、李华年、吴家华等一批知名艺术家把牙舟作为创作基地,先后多次甚至长年累月到陶瓷厂里动手制陶,帮助设计,牙舟陶的工艺美术陶类才开始真正出现(图4)。

牙舟陶工艺美术陶常用的装饰技法有雕刻法、粘贴法和色釉装饰等。雕刻法,即在坯体的表面,用刀具刻出不同感觉的线、面、图案等,产生线刻、浮雕、透雕的效果;粘贴法,即根据需要,对坯体主体添加附件。装饰结束后在坯体上施釉,使烧成的陶器表面呈现出釉下花纹。陶工用的工具比较随性,只要能实现他们想要的效果,他们就会选择其作为工具,如各种竹刀、竹条,牛角板等。

(四)釉料的品类与施釉方式

牙舟陶如果不施釉,其特点几乎消失殆尽,釉如同它不可分割的外衣。传统牙舟陶的釉色仅有白釉和黄釉,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开发,其现在的釉色以绿、蓝、褐色为主。传统牙舟陶用的釉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土釉和玻璃釉两大类:土釉是用化妆土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调制而成,此种釉料在烧制过程中不流动,也不会粘连匣缽,土釉用于烟杆斗、坛罐等日用器物(图3);玻璃釉是用玻璃粉末及金属粉末等原料,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再将其与一定比例的水或米汤混合搅拌而成。由于采用矿物及金属氧化物等配制釉料,在柴烧过程中,由于烧成气氛、温度变化等情况会促成出其不意的“窑变”。而玻璃釉产生的窑变最为独特。因此,牙舟陶的颜色具有不可控的偶然性特点。玻璃釉面与坯体在烧制和冷却过程中,由于膨胀系数的差异,釉面自然形成无规则的“开片”,这可以增加釉料的肌理之美。没有球磨机之前,玻璃釉的制作比较费工,量也比较少,一般仅用于比较重要的器物,如香炉(图5)等。

牙舟陶传统施釉方式有刷釉、浇釉、浸釉(图6)、喷釉,而以浸釉和喷釉为主。现在由于玻璃釉有较好的流动性,施釉时要控制所施的量,因此有些坯体需要上半釉,这种情况一般采用浸釉;而需要上全釉时则采用喷釉的方式,这样器物釉面比较完整。浇釉和刷釉结合会出现丰富的釉色变化,它们可以作为补充施釉时应用。陶工为了实现想要的釉色,有时会几种方法一起采用(图4)。把所有的坯体施好釉后,将其放到陶板上自然风干,待其晾干后,便可以入窑烧制了。

(五)烧制

牙舟陶的烧制技艺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表明了其烧制技艺的价值。牙舟陶的窑经历了“竹筒窑”和“爬坡窑”(图7)两个阶段,由于“爬坡窑”具有装窑方便、容量大、升温慢、降温慢、窑内温度均匀等优点,1955年后“竹筒窑”逐渐被“爬坡窑”取代。现在牙舟的陶瓷厂和某些作坊已经引用了气窑,窑炉的改变与生产的量相关。龙窑烧出的产品较气窑更具有浑厚气息,釉色也更温润。

烧窑是最能体现制陶艺人技艺功底的工序之一。烧柴窑本身需要有丰富的经验,陶瓷素有“三分做,七分烧”的说法。经过成型、施釉后的半成品,只有经过高温才能成为完整意义的陶器。烧制的整个过程包括装窑、烧窑、出窑。装窑是把制作好的陶器半成品放入窑洞内的过程。装窑一般从窑头装到窑尾。装窑时,多由两人配合,一人在窑外传递,一人在窑内放置。添柴时要紧靠窑壁,分中间、窑边、顶上添柴,装窑时要留好进柴位。艺人通过不同类柴木燃烧的时间、火焰的颜色等对窑内温度作出准确的判断。经过24小时的烧制,陶器由土质变为质地坚硬的器物。熄火后封窑,经过24小时的降温,就可以出窑了。出窑的过程与装窑的过程相反,先是把小的陶器拿出来,然后再拿大的陶器。在牙舟,现在较有经验的烧窑师傅在世的已不多了,这门技艺需要有人来学习、传承,但情况不容乐观,这种状况希望随着牙舟陶的发展能有所改善。

三、牙舟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牙舟陶的工艺记录的是陶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利于我们认识民间陶瓷制作工艺的演进,而工艺是不能一成不变,它总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变化。流变性是传统技艺具有的一种特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手工艺,也都是经过了不断改良、以适应需求的。在传承发展保护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在不改变工艺文化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其在当代产业体系的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

工艺改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要遵循降低能耗和污染、提高成品率的原则,保持材料、技艺、风格的独特性。牙舟陶传统工艺工序多,由于没有进行严谨的传承研究,致使其工艺传承出现断层、工艺瑕疵出现较多。如釉的色彩及流动性是其重要特点,而各个作坊对釉的调配没有进行系统的考究,配釉仅根据其师傅的感觉进行配比,无法控制流动的度及呈色的稳定性。这方面需要调整釉料的配比,保持牙舟陶的色彩特质,使其流动性与烧成温度相结合,进行量化,使其可控;牙舟陶传统烧制是柴窑,窑炉修建及烧窑控温不当会造成成品率低。柴窑不易掌控,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可以保留少量的柴窑,以烧有特殊要求的工艺品或作品。而对于日用及旅游品可以采用气窑、电窑,它们具有自动控温技术,便于掌握,应用现代科技也可以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目前,牙舟有两家已接受工艺改良,并且成效显著。

四、小结

民间工艺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牙舟保持了较完整的传统民间制作工艺和方法,它为我们认识古代陶瓷生产提供了鲜活的证据。而民间工艺融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其发展的前提,牙舟陶亦是如此,它的生存必定要依附于人们的需求,或者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如果生活已不再需要它,其工艺的价值也随即消失,其工艺也只能成为博物馆的展品了。牙舟陶本身应通过各种方式融入人们生活,并与时俱进。基于此,笔者与同仁正在积极地参与牙舟陶的设计与开发,让其在保持原有工艺及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市场获得新的发展力量,并试图扩展其影响力,逐渐形成多元的传承方式。

注释:

(1)“马嘘嘘”是一种泥玩具,供儿童玩耍类,可以吹响,与泥哨类似。主要以动物题材为主,造型简洁,形态生动,不进行具体刻画,如大写意般,有些上半釉,有些是素烧,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参考文献:

[1]吕品田.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4).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轻纺工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3]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科学技术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李定元.平塘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妆容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陶工相关阅读
文章相关阅读
器物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