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妆容

定窑与德化窑白瓷鉴赏

2018-07-02 14:20

赵巍

【摘要】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始烧于唐,盛于宋金,衰于元,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通过刻花、划花、印花等表现形式闻名于世。定窑白瓷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从器形、装饰与釉色等多方面与南北窑场有着密切联系。德化窑是福建著名窑址,其白瓷声名远播,享誉海外,被冠以“中国白”的美名。本文通过对几件福建博物院馆藏精品白瓷的赏析,发现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德化窑的白瓷仍留有定窑白瓷的历史印迹。

【关键词】 定窑;德化窑;白瓷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是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瓷的烧造,最早可追溯至商代。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我国的瓷器烧造技术日渐成熟,新的器物种类和釉色不断涌现,同时,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阶段又形成各具特色的瓷艺风格。单从白瓷这一种类来看,较为有代表性的即为本文所要介绍的北方定窑和南方德化窑。

一、古朴温婉的定窑

定窑是宋代著名磁窑,与汝、官、哥、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定窑的烧瓷地点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及东西燕村,由于曲阳县宋属定州,是以称之为“定窑”。定窑始烧于唐,受到临近邢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刻花装饰南北方瓷窑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1]233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特殊时代,其文化的发展尤其繁荣。宋代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就磁窑的分布情况来看,自北向南,星罗棋布,其中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代表,南方以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为代表。这些磁窑的产品,既有共性,又不乏地方特色,根据其品质和特征,又被分为八大窑系,[2]3而定窑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对瓷器的需求量大增。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定窑的工匠创造性地发明了覆烧法。覆烧法是定窑窑工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当时大量生产的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装烧瓷器的新方法。定窑的覆烧法,根据器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形式:有支圈迭置法、碗形支圈覆烧法、盘形支圈覆烧法与钵形支圈覆烧法等多种。[3]覆烧法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定窑由此步入发展的顶峰阶段,而这种工艺也对其他地区的一些窑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窑瓷器品种类型繁多,包括盘、碗、灯、炉、盒、瓶、枕等,可谓包罗万象。从出土和传世文物来看,盘和碗的数量最多,占绝大部分比例。到北宋晚期,由于使用了覆烧法,器物口沿不上釉,从而出现“芒口”,因此一些器物采取“镶口”作为装饰。

所谓镶口,是指陶瓷口沿用锻制匀薄的金、银、铜页包上一圈的装饰做法,俗称“扣器”。早在唐代就有以金银装饰的瓷器,比如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两件青黄釉的金银平脱银棱碗,口沿银棱,内壁施以青黄釉,外壁素烧采用漆平脱技法。此外,近来出土的邢窑、定窑白瓷中也有不少金银棱扣器。而宋代定窑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弥补器物芒口的缺陷,同时用镶金口、银口或铜口作为装饰也能显示使用者身份的尊贵。因此在器物上包镶金口或银口,这种情况多见于上层使用的瓷器,这样使原本就很端庄的定瓷显得更加华美庄重。

定窑的白瓷,釉面细润光滑,白中微微闪黄,呈牙白色。定窑的釉为透明釉,所以定瓷呈现的乳白、牙白色,除和釉的原料配制有关外,还和胎质的精白程度、烧成的温度、气氛有直接关系。在唐代早期,定窑胎质尚较粗糙,多呈灰蓝色,亦有白色、绿色、褐绿色,一般施化妆土,釉色呈白色或黄绿色。到了唐中晚期,粗瓷胎面仍较粗,呈灰白色。但在唐代的白瓷一些精品中,已有胎质细腻洁白、釉色白润莹亮的作品,堪称宋代著名的定窑白瓷的前身。五代胎质洁白致密,釉色光洁莹润,白中微闪青。宋代,定瓷的胎、釉呈现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陶瓷艺术素来被称为是泥与火的艺术,烧成条件对于陶瓷烧成与否至关重要,宋定窑瓷器大部分的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属高温烧成,为氧化焰气氛,这是定瓷胎体质细坚硬、釉色洁白莹润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磐”,这是古人对中国白瓷独特风格的称赞,我们今天欣赏定窑白瓷,也能感受到它釉色的雪白而光润,玉洁空灵;质地的古朴而温婉,端庄秀雅。

福建博物院馆藏的定窑白瓷有宋定窑刻划莲花碟、宋定窑白釉划莲花纹钵、宋定窑白釉六弧口碟等。宋定窑刻划莲花碟(图1),高2厘米,口径12.80厘米,底径9.3厘米,芒口,口沿外撇,呈六葵状,斜壁,浅身平底,内心刻划朵莲,通体施牙白釉,釉水柔润。整体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素大方,工艺精湛。宋定窑白釉划莲花纹钵(图2),高14.3厘米,口径28.6厘米,底径16.6厘米,侈口、包红铜边、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状若扁鼓、碗内心刻划团花、内外壁刻划缠枝莲。外壁下端刻划六道直线纹,通体施牙白釉,釉柔和洁净,浅圈足、足底露胎、胎灰白、质坚、声清脆悠扬,造型古朴大方,纹饰清晰简练,疏密得体,线条圆浑有力。宋定窑白釉六弧口碟(图3),一组器物共五件,每件高1.4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5.5厘米,撇口,浅腹宽沿,平底,口沿边呈葵花形,施白釉,胎薄质坚。

二、如冰似玉的德化窑

德化窑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中部山区,全境峰峦叠嶂,沟渠交错,植被茂密,丛林葱郁,为烧窑制瓷提供了大量燃料。绵延的群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多处高岭土环形矿带,而且品质十分优良。自宋元以来,这里就烧制着各种精美的瓷器,素有“福建瓷都”之誉,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瓷器产地之一。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4]

宋元时期,德化所产的白釉、青白釉等类型的瓷器已经声名远播,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远销海外。明清时期,德化制瓷工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以玉洁冰清的胎釉质感与独具匠心的造型艺术而享盛名,被冠以“中国白”之称。

德化窑始烧于北宋中晚期,这一时期的装烧工艺有支烧、叠烧、覆烧、匣钵单烧等。[5]66从考古发掘的盖德碗坪仑下层器物的特征看,其造型釉色、纹饰不但具有浓厚的北宋作风,而且受到定窑的影响:在造型方面,其碗、盘等多与同类定器相似;碗、盘、粉盒模印和刻划莲花、牡丹、卷草、雁、鱼纹及其带有斜度凹线画面的刻划纹饰和竹丝状的刷纹都与定窑以及仿定的赤峰缸瓦窑村辽瓷窑出土的器物相似。[6]崇祯年间撰写的明代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也指出: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7]这些都说明,福建德化窑与定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了明代,德化窑白瓷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其胎体洁白细腻,厚薄因器而异,釉色以乳白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闪灰等。[8]产品形制丰富多彩,除各种造型生动的人物造像外,还有用于陈设的瓶、炉、尊、垒、觚、水孟、花盆等;用于文房的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案屏、笔筒等;以及饮食器皿,如杯、盏、执壶、碗、盘、碟、羹匙等。特别是明代德化的白瓷塑像造型精巧美观、人物神形兼备、衣纹深秀洗练、线条飘逸流畅,其精雕细刻、工巧逼真的艺术风格把德化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

福建博物院馆藏明代德化白瓷主要有:

1.明德化窑菊花式碟(图4)

这件器物通高1.5厘米,底径8厘米,口径16.3厘米,撇口,浅身近于底平,壁平斜,圈足。内底印饰太极图。口沿一级器壁内外刻划呈菊瓣状。通体施白釉,釉白中泛黄,光润柔和。外底方框,内刻“匡正”款。足底露胎,胎质坚致闪亮。

明代德化白瓷胎、釉中铁含量低,高硅高钾,在适当的烧成气氛中,瓷器外观甜净温润、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呈现白中闪黄之色,因而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等。另有一类白中透出粉嫩之肉红,被称为“孩儿红”、“肉里红”或“美人红”。瓷胎则细腻洁净,往往带有颗粒状珍珠般闪光,被称为“糯米胎”,敲击时可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

2.明德化窑划花盘(图5)

这件器物高5.5厘米,底径14厘米,口径27.6厘米,足高0.9厘米,敞口,方沿,浅腹,盘壁微内弧,圈足露胎,盘内刻有花卉纹,器身呈乳白色,胎质坚致,釉色光亮,釉面有沙眼。

刻划花系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刻花纹饰有凹有凸,其特点是着力较大,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在宋代是极为普遍的的陶瓷装饰技法,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常与划花结合运用。划花纹饰多呈阴文线条状,新时器时代便已出现在陶器装饰上。明代德化白瓷上除刻划花卉图案外,还常有诗词文赋和印章款记。

3.明德化窑观音立像(图6)

这尊观音立像宽11.2厘米,通高47厘米,底径11.1厘米,头梳高髻,头巾下垂,髻前束三宝坐像;弯眉,双目微闭,直鼻梁,小口,长耳,面端庄,闲静、微含笑意。露胸饰璎珞,肩披锦。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衣纹自两肩向胸前下垂,两手手股前,腕带镯,右手掌心向上,执莲花,左手掩莲,两袖下垂,向外拂展,袖上衣纹随势褶皱。股下垂璎珞。着衣裙。赤足露趾,立于座上,像中空,通体施乳白釉,釉莹润纯洁,内壁施半釉。座底露胎,胎细白而坚。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人物造像是德化瓷塑艺术的精华部分,以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陈伟、林希宗、林孝宗等一代瓷雕大师为代表的德化瓷塑艺术独树一帜,获得了高超的成就。他们着力于脸部神情的细致刻画和整体造型及衣纹处理的讲究,形成了德化瓷塑独特的艺术风格。

德化窑瓷雕人物的制作技法有模制和捏塑两种。模制人物,主体部分模印制成,有的分前后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合模而成,其头和手单模另制,经加工修饰后再插入衔接构成整体。捏塑人物则是直接手捏,塑像形成后,带有明显的指纹痕迹。雕塑人物的内部大多用刀挖成空心。在主体形成的基础上,细部的装饰多另行加工刻画而成。各类雕塑品以佛教人物居多,观音、达摩、如来、文殊、普贤、弥勒、罗汉之类,或坐或立,形态迥异。单是观音一种,就有诸般变化。如手持净瓶、杨柳的杨柳观音,坐岩、手持经卷的读经观音,漫步五色祥云之上、潇洒悠闲的游戏观音,手提鱼篮为钓鱼降妖之相的鱼篮观音,乘莲花浮于水而、飘行白若的一叶观音,坐崖畔、手持莲花凝神静思的威德观音,头戴佛像宝冠的延命观音,怀抱婴孩的送子观音,等等。

三、小结

纵观定窑和德化窑白瓷的烧造历史,我们发现两者在烧造、刻划等工艺上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但从微观上来说仍然是各有千秋:从胎土上看,北方瓷土中多含氧化铝,而德化瓷土中则多含氧化硅,故而烧成之后的胎质具有一定差别;从釉色上看,定窑釉中多含铝、钛,而德化窑的釉中多含钾,而铁、钛等成分较少,故而釉色光泽也有不同。德化窑发端于北宋时期,不仅受到定窑及北方窑系影响,也与南方景德镇窑有密切联系,为明清时期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定窑在宋之后就走向了衰落,而德化窑却能承前启后,将白瓷的精髓发扬光大,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还走出国门,在海外大放异彩。如今,一批又一批的陶瓷艺术家,传承着祖辈的技艺,使白瓷这一古老的艺术精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3]李辉柄,毕南海.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J].考古,1987(12).

[4](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窑第二·建窑[J].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5]蔡全法.德化窑的始烧发展与昌盛[G].德化窑陶瓷研究论文集编委会《德化窑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

[6]梅华全.德化窑考古发掘的新收获[J].福建文博,1979(1).

[7](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第七卷)·陶埏·白瓷[M].1637年(明崇祯十年).

[8]林忠干.论“中国白”——明清德化瓷器[J].东南文化,1993(5).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妆容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德化相关阅读
定窑相关阅读
瓷器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