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妆容

借古开今:台湾民间艺阵中的新设计

2018-07-02 23:39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2016台湾内门大专院校“创意宋江阵”的新设计现象分析,试图揭示本民族的意象创构方式仍为台湾大专院校师生艺术创作的一种主动选择,其根源是由隐藏在主体深层的民族思维决定的,可谓力图“借古以开今”。

【关键词】 “创意宋江阵”;意象创构;古今互动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台湾高雄内门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大专院校创意宋江阵大赛”。2016年4月2日至10日在内门顺贤宫举行的大赛,共有11所大专院校参加。本届各大专院校表演的“创意宋江阵”是在民间艺阵“宋江阵”(1)基础上融合其它表演元素、运用本民族意象方式建构起来的,既表现出大专院校师生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联结,也突出表演者的表演能动性,在师生共同的创造设计中,传承中华民间舞蹈文化。

一、“宋江阵”的文化意象

民间艺阵“宋江阵”的创始虽然有多个版本流传,但总结前人的研究,可以确定它应源自于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斗争的军事训练和乡村保卫乡里以求生存的自卫性团练,之后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形成了在岁时节庆中表演的民间艺阵,是集民间武术演练与民俗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在闽南、台湾地区的民俗节庆、庙会、迎神祭典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宋江阵”精彩的表演。从表演规模来看,参加者少则有36人阵、72人阵,多则有108人阵。从“宋江阵”表演的基本阵法队形来看,闽台两地大致相同,闽南有“围圈”“蝴蝶阵”“长蛇阵”“跳四门”“梅花阵”“八卦阵”等阵法[1]76;台湾有“龙卷水”“七星阵”“蜈蚣阵”“梅花阵”“八卦阵”等阵法 [2]6。表演的程序以发彩、巡城、排城、破城、群体各阵势对练,个人拳术单练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深受两岸老百姓的喜爱。

中华民间舞蹈种类多样,古代民间舞蹈就有“艺阵”“社火”“秧歌”“花灯”等泛称。所以,从舞蹈种类划分来看,闽南和台湾称谓“艺阵”的“宋江阵”亦可属于狭义的民间舞蹈范畴。“宋江阵”在表现方式上突出“象形取意”的意象表现方式,这是中华民间舞蹈区别于西方舞蹈的根本所在。“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其中的象,包括物象、事象及其背景作为实象,也包括主体创造性的拟象。而意,只要指主体的情意,包括情、理和情理统一包括情感和意蕴。意与象两相交融,创构成审美的意象……意象的创构不仅仅属于艺术作品的创造,整个审美活动都是一种意象创构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情景交融所创构的意象,它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动态地生成的,体现了主体的能动创造。”[3]3由此而推论,舞蹈表演活动中的意象的创构应是编创者和表演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身体动作、队形阵势、服装道具、场景等媒介,以物我交融的方式创造性进行舞台形象转化来表现其意义,并留给观赏者联想的空间。

是以,中华民间舞蹈体现的就是先民体现物我交融思维的艺术创造。在远古时代,由于先民对各种自然现象以及动物的崇拜与畏惧,于是,在民间舞蹈中,扮演者或戴上面具,或披上不同色彩的树叶服饰,或以身体动作和各种队形阵势作为自然物象的象征,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故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如,流传两岸的“拍胸舞”就是发生于对蛇的恐惧心理而自然而然地演变为敬畏崇拜,每到祭祀时,闽越先民试图通过忘形的舞蹈,以自己身体舞动“横摆”动律模仿蛇“S”的形态来表达自己对蛇的崇拜情感。后受周易哲学的影响,民众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感悟到上肢的“打七响”動作,即“七击”动作中第一拍单击(奇数)与后六拍的左右对称动作(偶数),在时间中的交替进行的动作形态与周易阴阳哲学内涵相契合,故形成了“打七响”骨干动作。同样,民间“宋江阵”阵法中最重要的“八卦阵”,直接以64人(或32人)、每1人象征1卦围成三个圆的队形表演:“队形成内圈(表演者持耙叉),中圈(持盾牌),外圈(持长兵器)三个大圆圈。”[2]76其意在模拟八卦之“形”,传其之“意”,即相信自己表演的八卦阵势与天地之神有共通的要素:相信在表演中无论是圈内两两兵器相互架高的造型,还是两两对应和谐的腾空旋转,以及三个圆变化成四人一圈后持叉长兵器者与持盾牌者两两对打的姿态,都表现出阳阴相互变化的“力”的式样,以能传达出易经中所记载的“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衍四象、四象演八卦”的阴阳“和合”观,能够达到天地交互合而为一,能够保国安民,促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表现出“中和之美”。由此可见,民间“宋江阵”在长期传承中形成了如“龙卷水”“七星阵”“蜈蚣阵”“八卦阵”等较为稳定的“图象逻辑”,即这些“圆圈”“S”“左右对称”队形蕴含了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由于按自身的‘图象逻辑发展,使其成为一种舞蹈动作的抽象而具有历史的经典性”[4]6,亦成为了两岸百姓确立人生规则表达和理想追求的艺术。

二、“创意宋江阵”的借古开今

在比赛现场笔者看到,虽然每个队伍表演均为20分钟,但参加比赛的11所大专院校的师生在编排上都力图体现各自的创意:或在编排上吸纳啦啦操、街舞、舞狮、杂技、模特表演、戏剧等其它表演元素;或在音乐上采用古典音乐和摇滚音乐相融合;或在服装上采用两种颜色相拼的设计;或加入各神仙及火焰猴等装扮表演,一起舞炫门阵,大胆进行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可谓各有特色,绽放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这些大专青年学生的阵头新风格。尽管各学校通过他们的新设计来表达他们对传统艺阵的重新解读,但笔者还是在他们的新设计中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11所大专院校的师生编排的“创意宋江阵”均是在对民间“宋江阵”阵势的理解基础上融入其它表演元素,运用本民族的意象方式建构起来的。即在审美、创编方式上既连接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也突出学生的表演能动性,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成果。

一是力图以“实”的人体动作形式对比转化来构织阴阳对立因素,参合济成和谐的文化意象。矛盾对比转化的思维在大学生的创作表演中集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阴阳对立统一思维。《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謂道。”[5]490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在任何认识活动中必须始终同时把握阴阳对立和有机转化,从而促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衍变。例如彰化大业大学师生在学习传统宋江阵的基础上,大胆把传统的“龙卷水”“七星阵”“蜈蚣阵”等群舞阵势和现代啦啦操组舞及双人街舞表演整合在一起,在空间上还以二人向空中抛一人的啦啦操三人组合与传统群体阵势向下砍的力的空间高低、人数的寡多的对比,来象征阴阳对立统一、参合济成和谐的整体意象,寄托了师生们对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追求意识。

以舞蹈表现来看,也就是要将舞者“虚”的情感转化为“实”的动作形式,使之具有观赏性。同样,以学生表现的传统阵势和现代啦啦操的动作组合是“实”的,可以看见的,而其中以这些动作所蕴含的传统“和”精神是虚的。但这些由表演者表现的具体可感的古今风格力度对比的动作组合与其想象的“和”的情感都是契合的。因此,“创意宋江阵”中的这些创意表演包含了师生的想象设计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一虚一实,虚实相生。

二是力图在多个形象的叠合中建构文化意象。例如台北市立大学师生则在“创意宋江阵”一开始,大胆设计了农民和猴子以及天上神仙形象在音乐中叠合在一起的表演。从每个形象来看都是其它艺术中常见的,有着自身的情绪。但当这几个形象被叠合在一起,能使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和睦相处”的意涵。而台湾龙华科技大学表演的“八卦阵”,就是在三个圆形阵势和舞者持不同兵器的对打融合中来建构文化意象,同样体现了师生们对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和合”观的追求意识,而这正是两岸民众灵魂深处所期盼的。“明末清初,移民们到台湾,谁知道海峡风涛阻隔,造成多少闽南人至今家人分离,亲人各在一方。”[1]132对于阖家团圆幸福安康的期盼愿望,两岸民众往往希望借助艺术来传达。在“创意宋江阵”中也看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意象创构方式仍为大专院校师生艺术创作的一种主动选择,即大胆设计了农民和猴子以及天上神仙形象的先后表演,在音乐中叠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愿望,表现民众对两岸团圆的强烈渴望。因此,“创意宋江阵”中的这些创意表演包含了师生个体的想象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内外合一,共同发挥作用。

三是在表演上强调学生表演主体的能动性,在舞蹈“即兴创作”中进行文化意象建构。各校在表演上还强调学生表演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身体条件和文化理解力以及信息广的优势。无论是前面说到的彰化大业大学以传统的阵势和现代啦啦操、街舞表演的相结合,还是虎尾科技大学中融入风车、鞍马等地面动作以及街舞等,均是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和参加热舞社活动中掌握技巧的优势。同时学生在表演现场以自己对“宋江阵”文化的理解并融入现代舞的“时、空、力”要素的变化即兴创造。再如,在表演“七星阵”时,每人以小跑步走到转角处喊“噢”,台南大学、实践大学以及日薪高级工商职业学校、致用高级中学等学校均要求学生以自己对“宋江阵”文化的理解,学习老艺人以“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即兴造型表演。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位大学生在现场不仅注重动作姿态,并在对“宋江阵”文化的联想中创构意象,所设计的不同造型,能唤起观众种种不同的意象,有的在空间上创造,做高空“二起跰”技巧,犹如雄鹰展翅飞翔;有的做低矮的“扑步打地”姿态,犹如“乌龙探海”;还有做“弓步莲花拳”,如“武松打虎式”等。学生们还在集体表演“七星阵”的流动互动中找到自己的创造表现。正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那样:“每个人都拥有微小的、不明显的能动性力量,但这些力量汇集起来就会变得非常强大。”[6]306民间的“七星阵”也正是因渗入青年学生的创造活了起来,生动表现了一种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三、“创意宋江阵”活动的价值意义

“宋江阵”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丰富的审美价值,这些都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为此,以下探讨大专院校开展“创意宋江阵”活动的社会价值意义。

(一)民族文化传承价值

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到,经济发展越快的民族,对自己文化认识的愿望就越迫切,他们需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民间舞蹈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涉及到我们每一个族群自身身份确认的文化价值。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舞蹈文化,人民群众在艺术创作中,自觉运用“物我交融、以物比兴”这一思维形式进行艺术创作,逐步形成了稳固“象形取意”的意象表现模式。如两岸民间舞蹈中时常表现的龙舞、狮舞、灯舞、采茶舞、拍胸舞、宋江阵等舞蹈动作形态,都是民众通过对喜爱的动物、植物和劳动方式的模仿,以比喻或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或以 “龙舞”圆的画面象征着民族向心力;或以“獅舞”翻扑、跳跃比喻两岸人民在喜庆节日里的欢快心情;或以三个圆变化成四人一圈后,持叉长兵器者与持盾牌者两两对打姿态表现出阴阳相互变化“力”的式样,两岸民众以直觉体验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性、志趣寄托在所感受的物象中。使其成为了两岸百姓确立人生规则表达和理想追求的艺术。由此可以得出,民间舞蹈把万物都当作生命或精神品质来表现所具有的文化意象的典型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间舞蹈的学习和演练,能有效地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民间舞蹈的表意特点来看,其作为“身体动作语言”,表现出以意象来表达“意”的模糊性。而民间舞蹈这种以意象来表达“意”的模糊性,恰恰更有利于表达情感和文化主题的无限解释性,同样,这种模糊性语言对于观赏者而言也有更大的感召性。而大学生们在“创意宋江阵”表演中自觉利用本民族的意象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以超越概念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民众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使动作和队形阵势建构的意象内蕴了中华阴阳文化观,将中华阴阳八卦文化以舞蹈的物理实在动作、阵势、服装化妆以及音乐外化呈现,从而使欣赏者能凭借其形象的动作图式和共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审美联想。不仅大学生能从“八卦阵”的三个圆形阵势以及“龙卷水”“七星阵”“蜈蚣阵”等“S”队形、左右对称的阵势中感受到易经中所记载的“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5]507的阴阳“和合”观,观赏者也能从“七星阵”的即兴表演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情感联想。所以,我们说,虽然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但由于大学生在“创意宋江阵”表演中自觉利用本民族意象思维方式进行艺术表达,使动作及阵势与中国文化、人类的情感模式具有“相通共契”关联,所以它更能够抓住人的“文化心灵”,能够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认知,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具有中华认知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价值

当下,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每一代人的审美情趣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会完全相同,如果一味地照搬传统就会被视为过时,甚至遭到排斥。因而就要求艺术创作需不断选择当下适切的元素,加以有机融合。正如美国文化社会学家奥格本所说:“文化的同一部分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保留下来。”[7]86事实上,任何艺术也是因变而日新,因变而延续,因变而发展。所以自古以来有卓见的艺术家都强调“变”。由此可见,人的创造性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深层驱动力。

我们欣喜看到,2016年台湾11所大专院校的师生参与的“创意宋江阵”比赛在编排上都力图体现各自的创意:在保留民间“宋江阵”阵势的基础上大胆融入其它元素建构,在编排上吸纳啦啦操、街舞、舞狮、杂技、模特儿、戏剧等其它元素,同时也强调学生个体表演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即兴创作”中进行文化意象建构。如在“七星阵”的“即兴创作”中,青年学生或是依据自己手中的道具联想“宋江阵”的人物即兴创作,或是依据锣鼓点节奏即兴创作,还有的依据集体队形的流动即兴创作,表演出丰富多彩的姿态,可谓各有特色。

实际上学生个体的即兴创作仍然是受深层的民族思维方式制约的。中华传统整体思维观认为,人与天地宇宙具有共同的规律,二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割。宇宙万物互补互动、正反转换、生生不息。中华传统整体观经过代代的传承而成为潜藏于闽台民众心灵深处的文化硬核。因此其民族思维结构如同潜藏着的河床,一样影响着大学生艺术思维的流向。因此,当大学生身体处于“宋江阵”表演的环境时会根据音乐以及他人的表演以及集体队形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以肢体作出反应,表现新动作、并与集体表演的“七星阵”流动互动构成“民族团结”的文化意象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在“创意宋江阵”表演中自觉利用“即兴创作”方式进行意象创作的表演,其心理特征表现出的是时代和中华文化的结晶。因此可以看出,把传统艺阵引进学校,通过在大学和中职院校开展“宋江阵”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中华认知特点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2016台湾内门大专院校“创意宋江阵”中的新设计既不是凭空创新,也不是学古不化,而是师生在传统阵势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并运用本民族意象方式进行建构设计的成果,亦是当今“创意宋江阵”创作出多元丰富艺术形式的基础。没有传统文化硬核,当代大学生的创作就失去了基础,因而民间艺阵就不可能不断调适转换,也就不可能传承到今天;而没有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民间艺阵进行不断调适拓展出多元表演形式,由“宋江阵”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世界也就无法展现出来。究其根源,是由师生们深层的民族思维决定的。此可謂为“借古以开今”。

注释:

(1)中华民间舞蹈种类多样,古代就民间舞蹈有“艺阵”“社火”“秧歌”“花灯” 等泛称。闽南和台湾对“宋江阵”一样则以“艺阵”为习惯称谓。虽然从舞蹈分类来看“艺阵”属于民间舞蹈范畴,但本文的论述还是按闽台的习惯以民间“艺阵”出现。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郑福仁.宋江阵[M].高雄:高雄县立文化中心出版,2013.

[3]朱志荣.论审美意象的创构[J].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4(7).

[4]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1998.

[5]孙振声.白话易经[M].澳门:星光出版社,1981.

[6](波兰)彼得什拖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M].林聚任,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当前位置:首页 >风度时尚 > 妆容
此文章提到了
MORE
意象相关阅读
民间舞蹈相关阅读
创意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
今日热词
资讯
  • 资讯
  • 妆品
  • 明星
  • 影视